證券時報記者 陳書玉
天相投顧最新數據顯示,一季度“固收+”基金規模增超千億元,環比增逾5%。
當前,“固收+”正在成為公募重要的布局方向。據證券時報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一季度,中歐基金、中銀基金、景順長城基金、永贏基金、富國基金的“固收+”產品管理規模增長居前,均增長超百億元。
產品規模增長明顯
今年一季度,多只“固收+”產品規模增長明顯。Wind數據顯示,一季度,華夏穩享增利6個月滾動A、中歐豐利A規模增長均超60億元;中銀國有企業債A、易方達歲豐添利A規模增長均超50億元;景順長城景頤雙利A、永贏添添悅6個月持有A、中歐多利A、中銀永利半年、永贏穩健增強A、景順長城景泰純利A規模增長均超40億元。此外,中銀淳利3個月持有A、中歐多利A、建信豐融A于今年一季度新發,發行規模均超過40億元。
對于“固收+”產品迎來增量,中金公司研報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2024年“9·24”行情,激發了投資者對于權益資產的投資偏好,但這一風險偏好的修復是漸進式的;二是在宏觀能見度較低的環境中,部分“固收+”基金作為配置工具為機構提供了流動性。
國聯基金認為,“固收+”核心優勢有三個方面:一是收益彈性顯著,這類基金以債券等固收資產打底,提供基礎收益,疊加權益、可轉債等增強收益機會,通過靈活配置權益資產,在權益市場回暖時收益彈性凸顯。二是風險分散能力強,“固收+”股債配置比例靈活,市場波動時可通過動態調倉降低回撤,市場回暖時也可通過增加權益資產配置比例,增加收益彈性。股債的搭配方式也有助于降低單一市場波動風險。三是?低利率環境?下傳統理財收益下行,而“固收+”基金通過多策略增厚收益,能滿足中低風險偏好投資者的需求。
“固收+”成重要布局方向
近三年來,權益市場波動加劇,且處于低利率周期,有多家公募發力布局“固收+”產品。而在今年一季度,“固收+”業務的發展也為基金公司貢獻了規模增長。
據證券時報記者不完全統計,一季度,中歐基金、中銀基金、景順長城基金、永贏基金、富國基金“固收+”產品管理規模增長居前,均增超百億元。其中,中歐基金、富國基金、景順長城基金也是今年一季度非貨管理規模增長居前的3家公司。
據了解,中歐基金近年來持續發力固收投資,并提出用工業化思維重構資管價值鏈。中歐基金提出,傳統“固收+”產品高度依賴基金經理的個人經驗和感性判斷,需要用工業化流程解決“人”的不確定性,以科技工具對抗“市場”的不確定性,分散化策略防范“黑箱”風險。
永贏基金表示,從本質上看,混合資產投資是固收產品博取更大收益空間的策略,以期幫助投資者尋找更優的資金打理方案。
配置價值凸顯
當前,市場在利率波動、關稅沖擊與政策預期的影響中尋找平衡。展望后市,公募人士認為,在震蕩市下,“固收+”基金兼具進攻性與防御性,配置價值凸顯。
興證全球基金基金經理高鵬翔表示,總會有一些超預期的動向,放大市場短期的波動。多元資產配置或是平抑特異性事件沖擊的一種解法,例如固收和權益的組合,固收提供壓艙石,權益提供彈性,能把組合錨定在相對可控的范圍內。
談到具體操作和展望時,景順長城景頤雙利基金經理董晗、李怡文在一季報中介紹,純債部分維持中性偏低久期,逢高配置高等級信用債;轉債部分倉位中樞下降,更注重自下而上選擇債券;股票方面,對市場中長期前景保持積極態度,其認為國內寬松的政策周期組合有利于經濟尤其是地產市場趨穩,最終經濟會逐步邁向復蘇。操作上會保持靈活,擇機增配國內具備全球競爭優勢的行業和板塊,隨著國內資產價格逐步趨穩,將逐步加大對內需板塊的配置力度。
廣發聚鑫基金經理張芊表示,預計二季度債券市場的主線聚焦于基本面和資金面的變化。自3月底以來,流動性緊張的情緒有所緩和,債市或許會從之前的快速下跌轉變為震蕩修復行情。后續會密切關注經濟基本面,尤其是出口部門的變化,倘若基本面出現顯著變化,那么債市將迎來更為明確的交易機會。此外,利率的下行空間依然受資金面的制約,因而還需要重點關注央行的貨幣政策操作以及新形成的資金利率中樞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