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以“科技賦能灣區,聚勢領航新程”為主題的“讀懂中國”學術沙龍系列活動——灣區科技創新對話在廣州·鵬瑞1號舉行。
中國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常務副主席、重慶市原市長黃奇帆在會上作主旨演講。黃奇帆表示,當今國家之間的競爭不僅僅是企業的競爭,技術創新的競爭,還是產業鏈集群的競爭。產業鏈集群不僅包括制造業上中下游本身,還包括制造業加10大類生產性服務業。圍繞新質生產力,制造業加10大類生產性服務業形成的“1+10”產業鏈需求會形成新制造板塊,包括新的新材料、新的生物醫藥、新的人工智能以及新的高端裝備板塊等。
“新制造板塊就像參天大樹,樹上面有枝桿、有樹枝、有樹葉,一展開就變成了幾十個甚至上百個。最近10年,國家強調的九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六大未來產業構成的15個產業就是圍繞新制造板塊分解來的。”黃奇帆表示。
黃奇帆著重提及人工智能板塊分解的機器人領域。黃奇帆表示,過去幾十年來傳統的工業生產線上自動化生產的機器人、插件機器人,是一些沒有“靈魂”的、按程序辦事的自動化工具,并不是真正的機器人。
他認為真正的機器人,一是要有人的大腦,即最起碼有三種判斷能力,包括對事物區別分辨的判斷能力、聯想能力、創新能力,如果機器人沒有這三種人類基本的思考問題能力,就不是真正的機器人;二是人類身上有五官,五官代表了眼睛的視覺,耳朵的聽覺、鼻子的嗅覺、舌頭的味覺、皮膚有觸覺,人是根據五官的感覺反饋到大腦做各種判斷,所以沒有五官的機器人,也是沒有“靈魂”的;三是五官加大腦,機器人應當有對于各種生活場景、工作場景進行條件反射,進行各種判斷,思考選擇最優化路徑的能力。
“機器人時代正在到來,十年、二十年后,全世界會有幾億個甚至幾十億個機器人出現在社會上。”黃奇帆表示,這些機器人會至少分為5類,包括進入制造業產業專業生產的機器人,進入家庭的家政服務機器人,可以做各種專業服務的機器人,具有AR互動性的智能終端,以及正在推進的車路云一體化的擁有人工智能技術的自動駕駛汽車、無人機等。他認為,這5種機器人產品必須是有“靈魂”的機器,要對各種場景有現場的、隨時的、反射式的思考判斷,而不只是類似一個程序進行慣性式的運行。
黃奇帆表示,圍繞第四次工業革命以來的人工智能時代的機器人產業,粵港澳大灣區一直走在前列,新質生產力本質是大規模的生產力發展,必須形成大規模的產業鏈集群,要圍繞制造業和10大類生產性服務業形成的“1+10”產業鏈集群推進新質生產力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