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行業正加速擁抱人工智能(AI),年內已有7家信托機構完成大模型部署,應用場景涵蓋業務單據智能識別、風控、客服等。然而,在受訪專家看來,目前包括信托機構在內的金融機構運用人工智能技術,仍然存在合規、數據安全等主要挑戰,特別是信托業務的復雜性與稅務風險的識別難度加劇了管理難度,而數據泄露、偏見輸出及算法黑箱等問題也值得關注。展望未來,專家認為,雖然有困難,但隨著法律法規的逐步完善和技術不斷進步,信托行業有望通過AI技術實現從“降本增效”向“增量創造”轉型,重塑業務模式。
讓AI更高效融入前端業務流程是當前挑戰
在金融科技蓬勃發展的當下,信托行業積極擁抱人工智能。剛剛進入4月,上海國際信托宣布,其自主研發的“信?!奔易遑敻粯I務平臺成功上線AI大模型OCR保單驗證功能。此前,已經相繼有華鑫信托、中建投信托、陸家嘴信托、長安信托、華能信托、中鐵信托等其他6家信托公司已經宣布完成了DeepSeek大模型部署。
與金融業整體情況類似,信托行業接入AI大模型的應用場景涉及了智能識別單據、智能風控、智能客服等,主要是通過AI技術運用提升客戶體驗和運營效率。渤海信托首席財務官董丁丁在第四屆金融行業數智化創新峰會上表示,在數智化轉型進程中,智能財務系統將驅動企業從經驗決策轉向數據驅動的智能躍遷,形成以財務數據流為軸心的商業生態協同體系。
盡管信托機構在AI運用的多個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但也面臨諸多挑戰。用益信托研究員喻智指出,信托行業拓展大模型應用邊界時,可能會面臨合規、數據安全和技術瓶頸三方面限制。外貿信托首席戰略官陶斐斐認為,如何將人工智能更有效地融入前端業務流程、形成高效的處理機制,仍是當前行業的主要難關之一。
“AI幻覺”是當前圍繞人工智能技術運用最受爭議的話題之一。中國保險學會黨委副書記、副會長龔明華近期公開表示,科技公司對保險行業的深度介入,會在一定程度上產生數據壟斷和數據分割問題,而由于語料不足、數據滯后、水平欠佳等問題,直接導致出現“AI幻覺”的概率較高,影響大模型在行業的應用效果。業內人士指出,類似的問題同樣存在于信托行業。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清華大學金融科技研究院副院長張曉燕在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AI未來論壇”上也指出,當前金融行業在擁抱技術革新的進程中,除了網絡攻擊頻發、潛在的金融和道德倫理風險、大模型存在的幻覺輸出等問題,算法黑箱特性使決策過程難以追溯,監管責任界定也變得困難。不過,張曉燕也強調,盡管面臨挑戰,但相信未來會有相應的解決方案。
從“降本增效”到“增量創造”
據了解,目前全國信托機構共有67家,這些公司管理著將近27萬億元的資產。在AI的加持下,信托行業的數智化轉型向著業務賦能前行。
用友金融數智財務專家王琦媛對記者表示,DeepSeek的出現,降低了大模型的本地化部署成本,為更多中小金融機構提供了人工智能帶來的福利。
“可以預見,智能體所具備的決策推理、自學習、自我進化的能力也將全方位影響金融行業的管理方式?!蓖蹒卤硎?,我們對智能體的期待不僅從原來的降本增效轉向希望它能夠通過推理算法模型的預測,幫助企業實現業務價值增長點和新機會的發現,并逐漸向全域增量創造領域發展。
2024年,人工智能領域是我國新技術新領域的監管發展最快的領域之一。2025年1月,全國網絡安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發布《人工智能安全標準體系(V1.0)》(征求意見稿),該標準體系主要由基礎共性、安全管理、關鍵技術、測試評估、產品與應用等五個部分組成。
近期,知名咨詢機構Gartner將Agentic AI 列為2025年十大技術趨勢之一,并預測2028年至少有15%的日常工作決策將由Agentic AI自主完成,這一數字在2024年為零。
“數智化建設是金融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國家相關政策為行業提供了明確指引,人工智能正在重塑金融業務模式?!庇糜呀鹑诳偛绵嵑ケ硎尽?/p>
校對:楊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