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秦燕玲
個人購票乘坐低空飛行器游覽城市風光、前往“太空碼頭”乘坐載人火箭往返于地球與太空……科幻片中的場景正一步步走向現實。近年來,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商務部、市場監管總局等有關部門,以放寬市場準入特別措施為政策載體,推動海南、深圳、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廣州南沙新區等地在航空航天、生物醫藥、新型能源、信息安全、智慧交通等領域取得系列標志性成果。
近日,記者走進海南自貿港重點園區——文昌國際航天城的全國首個商業航天發射場,探究放寬市場準入后,新業態迎來新機遇,以及在下一步優化新業態新領域市場準入環境過程中需要解決的新問題。
放寬市場準入“開門”迎商
2024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發布了《關于完善市場準入制度的意見》,其中明確提到要“優化新業態新領域市場準入環境”。
在航天新業態新領域,早在2021年4月,《關于支持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放寬市場準入若干特別措施的意見》(下稱《意見》)就已提出要“優化海南商業航天領域市場準入環境”“打造國際一流、市場化運營的航天發射場系統”,商業航天由此進入發展快車道。
作為目前我國唯一的商業航天發射場,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由海南國際商業航天發射有限公司(下稱“海南商發”)投建,2022年7月開工,2024年11月30日成功實現首次發射。截至發稿,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已成功實現兩次火箭發射。
“在海南組建全國首個商業航天發射場之前,民營企業想獲得火箭發射工位難度很大。”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這也是《意見》設計相關措施的初衷所在——讓市場在準入負面清單治理模式下的各事項更加公開透明,讓想進入市場的商業經營主體有“門”可入。
海南商發有關人士指出,放寬準入政策出臺前,面對商業火箭、衛星蓬勃發展的勢頭,商業航天發射場的空白一直是影響我國商業航天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短板。
讓“非禁即入”真正落地生根
“‘非禁即入’能真正落地生根,關鍵是要讓企業‘有感受’。所謂‘有感受’,即在放寬市場準入同時,還需要審批流程、產業政策等多方面的配套措施,吸引企業進入、支撐產業發展,否則就相當于一間屋子長時間不住人,過幾年就‘荒’了。”業內人士用形象比喻闡釋了市場準入與相關配套之于產業發展的重要意義。
記者了解到,當前無論是政府層面推動構建的產業布局,還是企業層面的技術演進,最終方向都是要實現商業層面的可持續。
海南商發有關人士介紹,3月12日,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一號工位迎來首次發射,海南九豐能源有限公司(下稱“九豐能源”)文昌工廠生產的首批火箭發射燃料正好就近保障了發射任務。
九豐能源總經理楊春對記者表示,理論上來說,相關配套項目是在產業形成之后再落地,但海南省文昌市在這方面推動項目落地進度很快。這與海南在發展商業航天方面的總體思路有關,也即“以場帶產”,通過商業航天發射場這個關鍵環節,帶動形成“火箭鏈、衛星鏈、數據鏈”三鏈協同的產業生態。
除了關鍵產業鏈之間的協調配合,商業火箭發射企業的技術路線演進也在朝著提高運營效率的方向更進一步。
海南星際榮耀航天發射技術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李寶海介紹,作為文昌國際航天城首批入駐的航天類企業,該公司目前在文昌的項目建設主要圍繞運載火箭回收復用鏈條本地閉環展開。
李寶海說,無論火箭本身的回收復用,還是將發射、回收環節閉環在海南島內進行,都是回歸商業本質,從盈利、提高運營效率的角度考量。
持續釋放改革紅利
目前,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建設邁出了商業運營的關鍵一步,但在發射審批、國際合作等方面,仍有進一步優化空間。
記者了解到,未來兩三年內,商業火箭發射需求將迎來井噴式增長。從整個行業看,“每年上百次的發射都是有可能的。”李寶海表示,在硬件建設已經具備一定水平的情況下,“軟件”層面的各類政策要跟進配合,才能從運營效率和運營成本方面整體將海南打造為國際航天城和“太空碼頭”。
“目前整個發射審批流程相對來說還是比較長。” 海南商發有關人士指出,目前海南商發也在積極對接有關部門,提出優化、簡化審批流程的解決方案。
此外,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未來還可能承接部分國際企業發射需求,如何優化跨國發射審批和發射流程也是下一步需要著重考慮的。文昌國際航天城管理局綜合辦公室主管郭世平指出,目前國內僅少數商業火箭企業可以承接國際訂單,企業對于這方面的資質申請需求比較旺盛。
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頂層政策設計并非從一開始就一應俱全,它與產業發展之間有一個互動的過程,具體操作需要產業參與各方共同探索。
該人士認為,這也是制度經濟學的重要邏輯,因為制度阻礙最終會全部反映到價格、成本上,當前商業發射場成本高,背后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制度管理成本高,這就需要進一步推動各項制度進行協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