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復星雅立峰舉辦旗下凍干人用狂犬病疫苗(Vero細胞)產品上市會,該疫苗于2024年3月取得注冊批件,并于2024年底正式開始上市接種。這是凍干人用狂犬病疫苗(Vero細胞)在國內實現無血清病毒培養技術的規模化應用。相較于傳統工藝,該技術可系統性降低動物血清相關的風險。
這也意味著,在遼寧大連的疫苗生產基地,一場靜悄悄的技術變革正在發生。有行業數據顯示,我國狂犬疫苗年批簽發量維持在7000萬-8000萬支。前五家企業市占率高達80%的市場格局,正面臨著技術革新與政策調整的雙重挑戰。
"這不僅是工藝升級,更是對行業標準的重新定義。"中華預防醫學會狂犬病防控分會副主任委員黃立嵩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傳統疫苗中廣泛使用的明膠、右旋糖酐等輔料,正是引發不良反應的重要原因。復星雅立峰憑借其獨特的"無明膠、無右旋糖酐、無抗生素、無防腐劑"配方,將不良反應率大幅降低,這一成就填補了目前國內在該領域的安全空白。
數據顯示,采用CTN-1毒株的復星雅立峰疫苗,與本土流行毒株基因同源性高達97.7%,首劑接種7天后抗體陽轉率達76.06%,遠超同類產品的47.81%。
這一突破性進展,是否會引領國內狂犬病疫苗市場格局迎來新的變局?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數據,全球每年約有5.9萬人死于狂犬病,而由此造成的經濟損失估計高達86億美元。其中,95%的狂犬病死亡人數來自亞洲和非洲地區,印度為當前狂犬病疫情最為嚴重的國家,我國狂犬病發病數僅次于印度。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數據顯示,2015年—2020年,我國狂犬病疫苗每年的批簽發量維持在5千萬-8千萬支,2020年,狂犬病疫苗位列我國疫苗批簽發量排名第一。
另據中檢院披露的情況,2023年我國人用狂犬病疫苗批簽發703批次,同比下降22%(2022年為903批次)。其中,凍干型批簽發652批次,液體型批簽發51批次。從細胞基質種類看,Vero細胞型批簽發597批次,人二倍體細胞型批簽發79批次,地鼠腎細胞型批簽發27批次。
不難發現,目前市場中,Vero細胞狂犬疫苗占絕對主導地位。四川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醫師劉學成教授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目前市場上的狂犬病疫苗主要為Vero細胞疫苗,這是傳統上國家藥監局核查的主流疫苗,占90%以上。另外,還有人二倍體細胞疫苗,它使用的是人源細胞,然而,這種疫苗的價格偏高,單支價格約為300元,若按照全程五針接種,總費用將超過1500元。
中國疫苗行業協會狂犬病防控分會副主任委員黃立嵩教授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臨床醫生主要關注疫苗兩個主要方面:一方面是疫苗的有效性,患者在治療傷口后,若狂犬病發作,則意味著疫苗選擇不當,因此需要選擇與本地流行病毒株相近的毒株至關重要,以降低狂犬病發作的風險;另一個方面是安全性,對臨床醫生來說,確保患者接種后不發病固然重要,然而,頻繁發燒或其他不良反應的出現,同樣給我們帶來了不小的挑戰和壓力。因此,臨床希望疫苗中添加的成分越少越好,以減少不良反應,患者少受痛苦的同時,可以節省很多求醫就診的精力和時間。
有分析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傳統的人二倍體細胞疫苗因成本高昂始終難以普及,Vero細胞培養工藝長期主導市場,但動物血清帶來的潛在致敏風險如同達摩克利斯之劍。復星雅立峰此次在病毒培養過程的技術突破,不僅減少過多雜質引起的過敏反應,更提升了病毒收率。
"這相當于把傳統疫苗生產的'手工作坊'升級為'智能工廠'"該分析師指出,新工藝的應用,使得單批次產量大幅提升。
復星雅立峰披露的Ⅲ期結果顯示,凍干狂苗2-1-1法首劑接種7天陽轉率高達76.06%,優于作為對照的同類產品的47.81%;兩種程序14天抗體陽轉率均達100%。在迅速建立免疫保護的基礎上,兩種接種程序可以滿足不同患者需求,接種更靈活,這一特性尤其適用于資源有限或接種依從性較低的地區,從而進一步擴大了其使用區域及應用場景。
在中國疫苗版圖中,狂犬病疫苗長期占據特殊地位——既是市場規模最大的單一品種,也是唯一允許"先貨后款"的特殊品類。在這條百億級賽道上,10多家持證企業正上演著激烈的卡位戰。
觀研天下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人用狂犬病疫苗市場規模達到56億元,預計2026年成長為百億級市場,到2030年其市場規模有望突破140億元,仍具備較大發展潛力。另據Frost&Sullivan統計,截至2025年1月,中國有23種已上市人用狂犬病疫苗,有19種處于臨床開發階段的在研人用狂犬病疫苗。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發現,從批簽發企業看,狂犬疫苗市場涉及十多家本土企業,包括遼寧成大、長春卓誼、成都康華、寧波榮安(艾美疫苗全資控股企業)、山東亦度、復星雅立峰、遼寧依生、華蘭生物等。而從市場份額占比來看,目前遼寧成大雖然憑借60%的市場份額穩居龍頭,但近年來業績表現并不理想。
成大生物財報數據顯示,2024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6.76億元,同比下滑4.22%;實現歸母凈利潤3.34億元,同比降低28.4%。這也是成大生物自2021年科創板上市以來連續四年凈利潤走低。
談及目前狂犬疫苗市場競爭形勢,復星醫藥疫苗事業部總裁張繼國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在中國疫苗市場中,長期占據較高市場份額的主要是狂犬病和流感疫苗,這兩種疫苗均有超過十家企業參與競爭。目前,流感疫苗在國內的普及接種率(約3%)相對較低,即便接種率僅增加一倍,達到6%~8%的水平,市場潛力依然巨大。狂犬病疫苗市場亦是如此,暴露后預防狂犬病疫苗接種率僅占三成左右,總體而言,中國疫苗市場仍擁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提及“價格戰”現象,張繼國指出,狂犬疫苗的特殊性在于其“剛需屬性”,目前,狂犬疫苗市場不存在價格戰趨勢。此前的疫苗降價也主要集中在流感疫苗上,其他疫苗的價格調整相對有限。
“實際上,中國的流感疫苗接種率仍然很低,大約只有3%~4%,而西方發達國家的接種率高達30%,兩者之間存在顯著差距。”張繼國指出,疫苗降價的部分原因是為了參與政府集中采購的競標,然而,政府采購量在整個疫苗市場中所占比例甚微,目前僅覆蓋少數經濟較為發達的省份和地區。去年降價后,首先降價的企業市場份額并未顯著增加,流感疫苗接種的整體形勢并不容樂觀,這使得通過降價策略來爭奪市場份額變得愈發艱難。
相較于藥品市場,疫苗市場的競爭激烈程度相對溫和。“中國目前提高疫苗接種率的方法,應該是全社會共同努力,提高公眾的接種意識,并共同培育和教育市場,民間和政府應攜手推動。因此,降價可能并非提高疫苗接種率的有效策略。中國擁有超過40家疫苗生產企業,從企業視角審視,關鍵在于攜手合作,共同做大市場這塊‘蛋糕’,提升公眾的接種意識與接種率,從而規避惡性競爭。”張繼國指出,這也是業界的普遍共識,即致力于提高疫苗接種率。
另外,在市場容量方面,無需擔憂。張繼國認為,目前,狂犬疫苗市場未出現斷崖式降價,高度同質化的產品競爭會讓行業陷入無序競爭,惡性價格戰毫無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