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對等關稅”政策引發全球資本市場巨震,A股和港股也不免波動。不過,在公私募機構看來,中國經濟企穩向好的趨勢,中國科技力量的崛起,不會因關稅政策發生變化,未來在政策持續加碼下,中國資產依舊是全球范圍內的高性價比資產。
記者采訪獲悉,目前公私募基金倉位仍處于進攻狀態,部分知名基金經理更是表示會逢低加碼中國優質資產,尤其是科技、創新藥等成長方向。正如一位基金經理所言,當全球陷入混亂時,破局在于“向內看”,我們只需要“做好自己的事”。
大跌后不悲觀
美國“對等關稅”政策的出臺,對全球風險偏好形成了較大壓制。在眾多機構看來,應客觀看待政策對中國的影響。
“盡管此輪關稅政策對今年國內出口和經濟可能會有較明顯壓力,但是國內降準、降息等貨幣政策工具留有充分調整余地,出口壓力或將推動國內穩經濟、擴內需政策繼續加碼,從而在關鍵時刻形成有效對沖。因此,站在更長時間維度看,在國內政策不斷發力的背景下,今年經濟逐步企穩為大概率事件,股市表現仍值得期待。”星石投資分析稱。
富國基金表示,美國“對等關稅”政策最終執行情況仍存在較多變數,博弈期間,全球風險資產的波動率或依然較大。但考慮到我國政策儲備充裕,前期政策效能傳導疊加后續政策加碼,以及潛在的中國與非美經濟體貿易關系的邊際改善,均有望推動市場定價在負面因素之后重回上行通道。
“大跌過后不必過于悲觀,國內政策對沖等積極因素在逐漸孕育。”金鷹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剛稱,一方面市場已對“對等關稅”進行部分定價,另一方面當前美國關稅政策已接近“展示底牌”階段,后續若調整更可能偏向積極。
倉位相對積極
“全球市場巨震下,不管是我們還是投資人,都倍感煎熬。但越是這個時候,越要保持定力。”滬上一位私募創始人向記者透露,公司投研團隊一致認為,提振A股市場的長期積極因素沒有變,如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加速、科技創新實現突破等,因此決定保持組合的中高倉位水平。
興全全球視野股票基金經理余明強表示,2025年,政策對資本市場較為呵護,市場中依然有許多機會可以挖掘。“因此,在整體配置上,我會保持相對積極,挖掘產業機會”。
靜瑞投資余曉波稱,現在只需要“做好自己的事”。他表示,在不確定性中,公司將更加專注做好自己的事,即尋找能持續創造股東回報的生意。
在市場調整之際,部分知名頭部私募還表達了加倉意愿。
4月7日盤中,進化論資產創始人王一平在其社交平臺上表示:“分步抄底中國核心資產,如A股龍頭消費企業、港股科技互聯網標的等,是比較穩妥的選擇,同時規避業績較差的小市值企業。”
看好中國科技與創新藥
具體到投資機會,科技與創新藥板塊是機構二季度進攻的重點方向。
“短期情緒沖擊過后,我們認為科技依舊是全年的主線之一。”廣發基金相關人士表示,逆全球化的趨勢容易推升國內投資者對“自主可控”情緒的升溫,科技板塊的定價主要基于產業邏輯,和經濟敏感度相對較低,且國內以AI為代表的科技板塊產業端進展不斷,是值得關注的重點方向。
銀河基金基金經理高鵬稱,未來5年至10年,科技創新將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核心驅動力。憑借龐大的內需市場、技術積淀與工程師紅利,中國科技企業正從“追趕者”向“引領者”蛻變。
公私募對醫藥板塊也興致勃勃。天風證券研報顯示,截至4月3日,自3月中旬以來,公募基金已連續四周加倉醫藥板塊,且加倉幅度位居中信一級各行業的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