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晚,安徽池州G0321德上高速發生小米SU7碰撞起火事故,致三人死亡。4月1日,小米公司及其創始人雷軍均對這起事件做出回應。不過由于目前案件仍在調查過程中,事故原因和最后的責任歸屬尚不明確。但本次事故所引發的關于智能駕駛技術的應用,還是再一次引發了全民關注。
隨著人工智能應用落地的不斷加速,智能駕駛也被視為是最具有希望的應用場景之一。從特斯拉的FSD(Full Self-Driving)到國內車企在不斷推動的“智駕平權”、試圖讓7萬元的車也能裝配上智能駕駛系統。從一些車企的激進的表達和行動來看,智能駕駛技術仿佛已經到了成熟應用的階段。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從小米SU7本次事故中,小米隨后披露的事故發生前的車輛使用情況來看,駕駛員在很早就把駕駛主動權交給了智駕系統,在系統識別到風險之后再提醒駕駛員來進行接管,在高速狀態下,一切已經不可挽回。
從駕駛員在操作上對智能駕駛系統的信賴來看,目前許多消費者并不是真正意義上了解智能駕駛技術所處的發展階段。但事實上,當前全球智能駕駛技術最頂尖的水平,大致也就處于自動輔助駕駛L3到自動駕駛L4之間,目前基本上沒有能夠真正意義上達到L4級自動駕駛的車輛。這意味著在現實駕駛操作中,即便是處于輔助駕駛階段,駕駛員必須隨時準備好在必要時接管車輛。
但回過頭看,如果不是對于智能駕駛技術有了解的專業人士,從目前車企的宣傳上,已經無法判斷智能駕駛的技術到底發展到哪一個地步。小米SU7更是主打一個潮流、智能的產品定位,對于安全性的表達更多是在說明書中而不是宣傳廣告上。盡管車企可以以明確強調智駕系統不能離開駕駛員的說明書而免去一定責任,但對于絕大多數消費者來說,他們眼里只有潮流和科技的“人設”,對于智能駕駛安全性的認知,其實是缺乏一個明確概念的。
因此,從小米SU7事故開始,我們是時候重新審視智能駕駛平權和當前大規模推廣的科學性了。一項仍然處于測試狀態中的技術,卻在汽車行業的突飛猛進中被包裝成為美麗的新衣,這不僅是對用戶本身的不負責,其實同樣是對公共安全的不負責任。
過去幾年來,智能網聯汽車狂飆突進,除了與新能源的能源革命有關系,智能系統的落地也是驅動產業高速發展的關鍵原因。我們不能否認,科技的進步確實正在幫助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而便捷,但前提是一項經過了安全驗證和大規模盲測的、對人和公共安全有基本保障的技術。
站在今天來看,智能駕駛依然還會是產業發展的主要方向。但技術和產業的演進同樣需要監管和基本自律的在線,一個真正負責任的企業,應當對行業的新技術狂熱保持一定的警惕,而不是去參與甚至主導這場超出技術能力本身的營銷狂歡。
企業作為科技創新的主體,正在經濟增長和產業發展進程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但也正因此,企業對于技術發展階段、落地可行性的認知其實比絕大多數人都要清晰。這種時刻,能不能在營銷時回到企業和產品的基本面,而不是完全以流量和銷量為導向,最為考驗企業的克制和定力。
科技創新,最終還是需要回歸到以人為本。只有真正把人的安全和需求作為最核心導向的產品和公司,才能在智能駕駛這條道路上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