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鉛筆、一份博物館地圖,“00后”廣東游客陳彥儒與好友寫寫畫畫,邊參與“實景搜證游戲”,邊“打卡”位于法國公議局舊址的天津數字藝術博物館。她表示:“我們在天津的行程只有兩天,如果沒有這個游戲,就會錯過這座建筑背后的津城記憶。”
3月23日,體驗者在位于天津法國公議局舊址的天津數字藝術博物館中體驗實景搜證游戲“古堡迷案”。中新社記者 佟郁 攝
近年來,“博物館熱”在中國持續升溫。攜程景玩數據顯示,小眾“寶藏”博物館成為城市文旅新地標,吸引年輕游客探訪。2024年,山東濰坊世界風箏博物館預訂人數同比增長超6倍,青海藏文化博物院同比增長208%。
陳彥儒參與的是館方推出的游戲《古堡謎案》。游客可在百年法式建筑中探秘,通過欣賞展品、手機掃碼,獲取文字、圖片、視頻線索。項目負責人張伯倫表示,希望這種方式能讓游客在娛樂中深入了解博物館的展品和文化價值,“未來希望融入更多天津特色文化和歷史知識,讓游客邊玩邊學。”
藏身于天津外國語大學內的天津北疆博物院,是中國目前唯一一座完整保留原址、原建筑、原藏品、原展柜及原文獻資料的百年博物館。近年來,該館在社交平臺走紅,以獨特的建筑風貌和珍稀的館藏體系受到關注。
3月1日,位于天津外國語大學內的天津北疆博物院,以獨特的建筑風貌和珍稀的館藏體系受到關注。中新社記者 佟郁 攝
“百年前的博物館那么小巧精致,很多課本里提到的名字都能在這里找到,仿佛穿越時空。”來自內蒙古的游客王大可對記者說,博物館窗戶采用百年前專門防風沙、防雨水的結構,而保存完好的昆蟲標本更是展現了當時的精湛工藝。
攜程研究院行業分析師方澤茜分析,年輕游客青睞小眾博物館,主要源于它們擺脫“千館一面”的獨特文化視角;劇本游、數字互動、文創開發等“博物館+”模式的創新進一步提升了參觀體驗。此外,社交媒體的傳播效應,讓這些小眾博物館“迅速“出圈”。
方澤茜說,在上海汽車博物館的古董車燭光音樂會和青島啤酒博物館的“實景穿越劇游”中,工業遺產、專業典藏被轉化為可感知的文化現場。而如何在保護博物館展品的同時吸引更多游客,也成為各博物館關注、策劃的重點。
圖為游客體驗利順德博物館沉浸式解謎游戲《時光密鑰》。(資料圖,利順德博物館供圖)
位于天津利順德大飯店的“利順德博物館”,將超160年的歷史濃縮進解謎游戲《時光密鑰》,玩家可在博物館、百年建筑長廊及復古客房內穿梭,探索歷史藏品背后的故事。
天津利順德大飯店市場部相關負責人殷舒怡介紹,利順德博物館致力于在保護歷史文物和展品的前提下提升游客體驗,通過機關解鎖、光影謎題等設計,游客無需接觸展品,而是使用手機掃描便可觸發“利順德大飯店創始人影像重現”等AR動態劇情,“利順德博物館展品有3000余件,中國第一代電話、電梯等均在利順德引進。希望游客在探索歷史、品味文化的同時,沉浸式感受天津的獨特魅力。”
天津社會科學院經濟分析與預測研究所所長、研究員董微微表示,在迎來“博物館+”熱潮的同時,小眾博物館應注重平衡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關系,以專業化、特色化為導向,注重文化內涵的深度挖掘,打造“小而美”“小而專”“小而特”博物館,避免在追求潮流的輕視內容挖掘,不斷增強持續創新能力。
董微微說,另一方面,需注重場景創新與文物建筑保護的平衡,利用VR、AR等技術,讓游客在虛擬環境中體驗文物,避免對文物和歷史建筑造成潛在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