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衛挺(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決策咨詢部副主任)
近日,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投資于人”引起媒體和社會持續熱議,凸顯了老百姓的期盼之深和民生工作的任務之重,也預示著我國發展到了從經濟大國向民生大國延伸的戰略窗口期,要加快形成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環。
“投資于人”的人口與經濟意義
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從底層邏輯看,不管是“投資于物”還是“投資于人”,最終目的均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在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時,“投資于物”可以有效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而當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時,“投資于人”可以更好滿足物質以外的多元化發展需求。
具體到當下,“投資于人”既是實現人口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要條件,具有重要的雙重戰略意義。從人口看,我國已經步入人口減量發展階段,呈現少子化、老齡化、區域人口增減分化等特征,同時隨著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喜怒哀樂”等需求的個體分化更為明顯,需求的層次更高、滿足需求的形式和手段更加多元。這決定了我國必須加大“投資于人”的力度,有效穩定人口總量、優化人口結構,建立健全覆蓋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務體系,切實維護人口安全。
從經濟看,總需求不足是影響現階段經濟運行的主要矛盾,特別是消費需求不振已經成為國民經濟循環的重要堵點,同時,隨著我國人口和勞動力陸續達峰,人口數量紅利逐步消退,與新質生產力和智能社會發展相適應的人口基礎尚未形成。為此,亟需把“投資于物”同“投資于人”緊密結合起來,既解決制約消費擴張的消費能力不足、后顧之憂大等問題,更好暢通經濟循環;也要從人口規模轉向人口綜合素質,實現人口結構向知識化、技能化的“關鍵一躍”,以人力資本提升有效增強發展后勁。
聚焦重點領域加大“投資于人”力度
基于“投資于人”的雙重戰略意義,應考慮從人口高質量發展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相互促進的角度建立相應的工作框架,將婚嫁、生育、養育、教育、就業、就醫、住房、養老等一體考慮,有針對性地增加政府投資和公共支出,形成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環,有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一是以消費者為中心強化促消費政策支持。近日,中辦、國辦印發《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圍繞以增收減負提升消費能力,以高質量供給創造有效需求,以優化消費環境增強消費意愿,針對性解決制約消費的突出矛盾問題,部署了8方面30項重點任務,包括城鄉居民增收促進行動、消費能力保障支持行動、服務消費提質惠民行動、大宗消費更新升級行動、消費品質提升行動、消費環境改善提升行動、限制措施清理優化行動、完善支持政策。
消費之于個體是“效用”,之于經濟增長是“三駕馬車”之一,要統籌好兩者關系,始終從增進消費者福祉的角度實施促消費政策。在具體政策設計時,要針對總需求不足和經濟下行壓力之間的相互強化關系,用好用足政府資源撬動和引領私人部門資源投入,打破上述困境,持續推動和增強增量循環。為此,繼續加力實施消費品以舊換新等政策是現階段投資于人最為急切的任務,要加大中央統籌力度,將更多老百姓喜聞樂見的產品和服務納入到政府補貼范疇,并根據實踐情況動態規范和優化實施流程,讓消費者可以便捷地享受到國家優惠。同時,也要順應綠色消費、智能消費發展趨勢,加大對充電樁、無人駕駛路網改造等基礎建設投入,鼓勵支持生活性服務業大發展,讓消費者多元需求得到更好滿足和實現。
二是加大智能時代的人力資本投資。智能時代,投資人力資本就是投資未來。接受優質教育是增加人力資本的最直接和最主要渠道。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我國擁有高中(含中專)文化程度和擁有大學(指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比均為15%左右,低于發達經濟體平均水平。要積極回應老百姓對高質量教育資源的訴求,加強普通高中建設和大幅增加普通高中學額,實現“愿上盡上”,根據國情特征優化職業高中發展規劃,加大支撐未來產業發展的學科建設投入,提高“雙一流”高校招生規模,進一步放寬新型研究型大學和中外合作辦學條件限制,有效增加優質教育供給。
此外,提升居民體能和健康水平也是增加人力資本的重要渠道。要針對居民營養健康情況,增加對慢性病防控和體重管理的公共資源投入,實施醫院病房改造提升行動,推進醫療領域設備更新,加快補齊高端醫療設備短板,要針對薄弱環節實施醫療衛生強基工程,持續改善縣域基層醫療設備條件。
三是加大“一老一小”領域投入。“上有老,下有小”是多數家庭的普遍狀態,“一老一小”是老百姓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要通過擴大服務供給、提升服務質量、完善服務體系切實解決好該問題,寫下幸福社會最溫暖的注腳。從“投資于人”的角度,要統籌“一老一小”服務設施數量、規模和布局,強化政府保基本、兜底線職能,進一步加大中央預算內投資支持力度并創新優化投資安排方式,以投資換機制,引領帶動各級地方政府履行好主體責任,大力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加快補齊重點人群、重點領域、重點地區設施建設短板,推動人民群眾就近就便享受服務。
四是增加促進就業和鼓勵創業的支持。就業是勞動者及其家庭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是最基本的民生。穩就業就是穩經濟、穩社會,必須堅持擴大就業容量和提升就業質量相結合,強化就業優先導向和就業優先政策。從“投資于人”的角度,要全面落實穩崗返還、政府補貼等存量就業政策,及時儲備和出臺就業增量政策,支持建設公共實訓基地、企業實訓基地,開展“崗位需求+技能培訓+就業服務”的項目化培訓,高度重視對農民工、職業農民、退役軍人等的培訓,使勞動者更好適應變化的市場環境。要加大建設創新創業孵化基地、創業賦能中心等平臺建設,通過政府資助、提供優惠金融服務等,為創新創業提供低成本、便利化的全流程支持。
五是增加打造高品質人居環境的投入。我國居住需求正在經歷從“有沒有”向“好不好”的轉變,好房子、高尚社區、優質配套已經成為高品質人居環境的重要標準。從“投資于人”的角度,要順應上述需求特征變化,通過加大政策供給和公共資源投入,有效牽引企業和家庭共同推進人居環境的持續改善。從平衡好民生屬性和經濟屬性角度出發,政府層面應重點增加城市更新方面的資源投入,加大老舊小區和城中村改造力度,大力推進完整社區建設,更新一批老工業區、舊廠房,建設活力街區,持續推進城市綜合交通設施、水電熱氣管網、垃圾處理設施、園林綠化等建設和更新工程,守護好城市的“里子”和“良心”,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
應建立“投資于人”的激勵機制
“投資于人”涉及到諸多利益主體,既包括中央部委和各級地方政府,也包括相關企業,還包括廣大老百姓個人,因此需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并提供配套改革和政策支持,形成各方合力。
首先,應切實轉變觀念和打破行為慣性。客觀來說,各級政府比較習慣于“投資于物”并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工作推進體系,也容易在短期內見到相應的實物工作量,但對于如何“投資于人”的動力不強、經驗不足。針對該情況,各地應立足國家大局深刻認識“投資于人”的重大戰略意義及其與“投資于物”之間的關系,切實轉變“重物輕人”理念,把“投資于物”同“投資于人”緊密結合起來,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既堅守以人為本原則,又避免“投資于人”政策被異化。
其次,要推動各利益主體激勵相容、協同發力。“投資于人”存在經濟效益不直接但社會效益明顯、短期收益不多但中長期效果明顯等特征,為此應在政府、企業和個人之間建立激勵相容機制,引領各方形成工作合力。從政府層面看,民生支出是“投資于人”的重要方面,支出責任主要在地方政府,在地方政府財政緊平衡的情況下,有必要加快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部署,盡快明確增加地方自主財力、優化支出責任配置的具體辦法并落地實施。從企業和個人看,可考慮通過稅收抵扣或優惠、土地資源盤活、政府補貼等方式增加投資于民的積極性,并及時總結和推廣各地的成功經驗做法。
最后,要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體系。“投資于人”是強化宏觀政策民生導向的重要方面,要打好組合拳,通過相關領域的配套改革,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體系,共同建設民生大國,加快形成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環。比如,要進一步優化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工資增長機制,進一步增加低收入群體收入,穩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要健全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擴大社會保障范圍并穩步提高社會保障標準,織密社會安全網,強化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