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地方綠色轉型劃重點 廣東等16省份發展零碳園區 上海、江蘇等將綠色建筑作為新增長點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作者:雷椰 李德尚玉2025-02-06 09:37

      2025年開年以來,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均已召開地方兩會,公布了2025年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在“十四五”收官和“十五五”謀篇之年,各地有哪些具體的綠色轉型規劃?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不完全統計,20個省份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及2025年綠色轉型相關內容,包括“零碳園區”“綠色建筑”和“碳足跡管理”等字眼。其中,廣東等16個省份明確發展零碳園區;上海等14個省份將綠色建筑作為新增長點;碳足跡管理也成為北京等12個省份的重點。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緊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2025年我國綠色轉型重點推進的任務包括“培育綠色建筑”“建立一批零碳園區”“建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多位業內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各地在推動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過程中,要結合自身的資源稟賦、經濟基礎等條件,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高質量完成“雙碳”目標。

      廣東等16省份明確發展零碳園區

      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建立一批零碳園區”。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不完全統計,16個省份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發展零碳園區,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發現,各省份對發展零碳園區表述略有不同。廣東、福建提出“建立一批零碳園區”,山西提出“探索創建零碳產業示范區”,貴州提出“探索建設低碳零碳工業園區”,內蒙古提出“推動2.0版零碳園區建設”。還有一些地方提出更具體的目標,重慶要“開展近零碳園區建設17個”,海南提出“博鰲近零碳示范區減碳96.2%”。

      為何零碳園區會成為地方綠色轉型的重要任務?北京檸檬樹綠色建筑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友綠CEO黃俊鵬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零碳園區一方面能夠助力各地實現“雙碳”目標,另一方面能夠幫助地方發展低碳產業,推動地方經濟可持續增長。零碳園區在實踐層面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從零開始發展新的低碳產業的“增量園區”,另一類是通過對原有產業園區的低碳改造、引入新的低碳產業,實現“存量園區”的零碳排放。從經濟發展的角度,無論是存量的轉型還是增量的招商引資,都能夠帶動地方的經濟發展。

      為何有的省份提到了“近零碳園區”,如何區分“零碳”和“近零碳”?

      黃俊鵬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解釋,“零碳”概念指的是不產生碳排放,而在實踐層面,還存在兩種趨近“零碳”的表述。一是“凈零碳排放”(Net Zero Carbon Emission),這一術語在國際交流中較為常見,其理論基礎在于通過減排措施或碳抵消手段,使得一定邊界范圍內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盡可能削減至零,并且任何殘留排放量將永久從大氣中清除。二是“近零碳排放”(Nearly Zero Carbon Emission),這一概念則認為在實際發展過程中難以完全實現零排放,因此可以在實際場景中根據減排的難易程度和減排成本,自行定義接近零碳排放的指標,使用“近零碳”更能反映現實情況。

      “各地具體目標不一致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各自資源稟賦、經濟發展階段不一樣,地方的低碳轉型路徑與其經濟基礎密切相關?!秉S俊鵬認為,內蒙古、山西是資源型省份,其經濟發展高度依賴煤炭等化石能源,減排壓力大,發展零碳園區雖然迫切,但其經濟基礎較為薄弱。海南的經濟發展主要靠旅游業,其碳排放強度較低,實現零排放的難度相對小。

      “盡管重慶是中國重要的重工業基地,其產品往往伴隨著較高的能源消耗和較高的碳排放強度,但其經濟基礎雄厚,政府可以投入更多的資源向低碳產業傾斜。因此,重慶提出建設17個近零碳園區,展示出其向低碳經濟轉型的雄心?!秉S俊鵬說道。

      上海、江蘇等將綠色建筑作為新增長點

      建筑領域是我國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點領域之一。綠色建筑不僅要求建筑設計的綠色達標,更涉及建筑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根據《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到2025年,城鎮新建建筑全面執行綠色建筑標準,星級綠色建筑占比達到30%以上,新建政府投資公益性公共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全部達到一星級以上。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發現,上海、江蘇等14個省份在政府工作報告提到綠色建筑。大部分省份對“綠色建筑”多為宏觀表述,如“發展綠色建筑”,而上海提到了“綠色建筑星級標準”。

      中國建筑材料科學研究總院有限公司水泥新材院副院長葉家元認為,對建筑進行星級評價是很重要的管理措施,做定性評級,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建筑物或園區的綠色程度處于何種水平。

      葉家元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從全生命周期角度看,綠色建筑除了建造、運維,還有建筑退役、材料循環再生等內容。當前發展綠色建筑還存在挑戰,例如,建筑材料的高質量回收利用有待解決,發展綠色建筑還處于初級階段,各行業高度協同的局面尚未形成。建筑的歷史壽命很長,需各有關部門主抓建筑、運維過程等,出臺更細化的措施。

      “未來隨著綠色建筑的發展,地方需要把握好這一新的增長點?!比~家元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綠色建筑會牽動相關行業發展模式的改變,而發展模式的改變必然會帶來某些經濟上的表現,發展綠色建筑會帶動綠色建材產業的發展。

      中國銀河證券ESG首席分析師、國際ESG中心負責人馬宗明也曾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綠色建筑行業在未來將迎來更多的商業機會,在綠色建筑設計與建設方面,未來需要建設高品質綠色建筑,推廣綠色建材和綠色建造技術,推動建筑行業的綠色轉型,而建筑設計、施工、建材生產等企業可通過創新和合作,滿足市場對綠色建筑的需求。

      地方探路碳足跡管理體系建設

      碳足跡管理是“雙碳”領域的重要議題。

      2023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印發了《關于加快建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就《意見》接受媒體采訪時介紹,產品碳足跡屬于溫室氣體排放核算的一種,通常指產品從原材料加工、運輸、生產到出廠銷售等流程所產生的生命周期溫室氣體排放量總和,是衡量生產企業和產品綠色低碳水平的重要指標。近年來,一些國家已逐步建立起重點產品碳足跡核算、評價和認證制度,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也將產品碳足跡納入可持續供應鏈管理要求。

      從《意見》發布到生態環境部等十五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一系列政策的出臺,為開展碳足跡管理工作提供了清晰的指引。大唐碳資產有限公司總經理史偉偉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總體來看,碳足跡管理體系建設在國家政策引導下正穩步推進。從國家層面的宏觀布局,到地方依據自身特色開展的實踐探索,一套完整的碳足跡管理體系正逐步成型。

      根據各地政府工作報告,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發現,北京、上海等12個省份提到碳足跡管理。各地對“碳足跡管理體系”的表述也有區別,北京提出“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上海提出“完善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建立產品碳標識認證制度”,廣東提出“建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碳標識認證制度”。

      “碳足跡管理體系”“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碳標識認證制度”這三個概念有著怎樣的關聯,不同的表述是否意味著有的省份已經早一步發展?史偉偉表示,通常所說的碳足跡,實際上就是產品碳足跡,這一概念主要關注的是具體產品生命周期內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和清除的總和,一般由企業自行或委托專業機構核算其產品的碳足跡。

      而碳足跡管理體系則是一個更為寬泛和系統的概念,側重于管理層面,《意見》和《方案》,以及各地政府工作報告提到的“碳足跡管理體系”通常由各級政府主管部門主導建立,其目的在于在建立相關制度體系的基礎上,構建完善的核算標準體系和數據庫,為碳足跡的核算和認證提供科學依據和統一標準。碳足跡管理體系還要推動企業開展重點產品碳足跡的核算、認證工作,并通過推進政府和央國企低碳采購等應用場景拓展,促進認證結果的采信和應用。而標識認證是碳足跡管理體系的關鍵一環,在建立標準和企業完成核算后,由第三方認證機構對核算結果進行確認,再通過標簽形式向公眾展示,以此提升結果的可信度并完成碳足跡信息的披露工作。

      史偉偉認為,從表述嚴謹的角度來看,已經開展過相關工作的省份,一般會使用“完善”來表明將在原有基礎上深化工作,尚未開展工作的地區,則會用“建立”來表示即將從零開始推進。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上海已經印發了《加快建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 打造綠色低碳供應鏈的行動方案》,提出到2025年,制定出臺30個左右產品碳足跡相關地方、企業或團體標準。

      近期,市場監管總局聯合生態環境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等部門公布了首批國家級產品碳足跡標識認證試點名單,選取鋰電池、光伏、鋼鐵、電解鋁、紡織品、電子電器、輪胎、水泥、磷銨、木制品10類重點產品開展試點,涉及全國25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

      安徽在政府工作報告里提到,2025年在新能源汽車等行業開展碳足跡核算。云南提出,2025年建立重點優勢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不同的省份,是否有各自側重的碳足跡管理,如何看待國家層面與地方層面的碳足跡管理區別?

      史偉偉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在地方層面,部分省份和地級市已相繼推出碳足跡管理體系構建方案。各地依據自身產業特色,在推進過程中各有側重。例如,河北邯鄲發布了碳足跡管理體系建設方案,并結合當地鋼鐵產業優勢,優先開展鋼鐵產品碳足跡的標準體系構建和核算工作,后續還計劃向新興產業拓展。地方在構建碳足跡管理體系時,應該鼓勵企業基于自身優勢產品和產業,制定地方標準或團體標準。若這些標準應用效果良好,未來有望升級為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同時地方構建的數據庫也將為國家層面的數據庫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責任編輯: 陳勇洲
      聲明:證券時報力求信息真實、準確,文章提及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實質性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下載“證券時報”官方APP,或關注官方微信公眾號,即可隨時了解股市動態,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財富機會。
      網友評論
      登錄后可以發言
      發送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證券時報立場
      暫無評論
      為你推薦
      時報熱榜
      換一換
        熱點視頻
        換一換
        99久久99久久久精品久久| 久久精品免费一区二区喷潮|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av| 久久亚洲国产伦理|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免费| 99re热久久这里只有精品首页| 丁香色欲久久久久久综合网| 久久婷婷成人综合色综合| 久久成人免费电影| 久久99亚洲综合精品首页| 久久综合久久综合亚洲|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一线| 久久人人爽人人人人爽AV|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久久综合网|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小说| 久久99热66这里只有精品一| 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av无码久久久久久不卡网站| 久久久精品2019中文字幕2020| 精品久久综合1区2区3区激情|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一区二区| 久久久久久一品道精品免费看|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麻豆 | 久久久久久久尹人综合网亚洲| 成人国产激情福利久久精品| 久久精品人成免费| 久久九九AV免费精品|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不卡| 亚洲精品tv久久久久| 97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 久久久久久久久波多野高潮|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精品高清久久久| 国产综合精品久久亚洲| 精品久久人人妻人人做精品| 国产精品久久免费视频| 久久一区二区三区精华液使用方法|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久久精品人成免费| 91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五月天| 无码人妻少妇久久中文字幕蜜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