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送8轉12派39.74元,這是比亞迪2024年年報推出的高送轉方案。放在近十年來A股送轉歷史中觀察,這份高送轉具有特殊意義——由于種種原因,近年監管對于A股公司送轉比例進行約束,A股“高送轉”已沉寂多時。部分市場人士甚至將此次高送轉視為資本市場對高送轉政策態度出現邊際變化的信號。
比亞迪的送轉方案,與高分紅同步推出。在120.77億元現金分紅方案的基礎上,公司擬進行每10股送紅股8股,以資本公積金每10股轉增12股。再往前回溯,比亞迪日前剛剛在港股完成一筆超過30億港元的巨額融資,疊加公司去年超過400億元的歸母凈利潤,這些都被視為比亞迪進行高分紅的蓄水池。
對于比亞迪來說,本次送轉將帶來總股本的大擴容——從30.39億股增加至91.17億股,流通盤擴大近3倍。
這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投資者買入門檻將大幅調降,交易活躍度有望提高。另一方面,公司EPS也將調降,公司將告別與貴州茅臺等并排的、每股收益雙位數的上市公司行列。
更值得關注的是資本市場對于“高送轉”運作以及相關監管預期的邊際變化。
2016年前后,“高送轉”成為個別公司炒作股價、內幕交易、掩護減持等違規事項的運作工具,背后暗藏實現大股東和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自己撈取最大利益的考量。當時,“變味”的高送轉成為陷阱,對中小投資者利益形成侵蝕,違背了證券市場的三公原則。因此,監管各方面陸續發布規則,約束送轉比例。
但市場生態也在快速變化。從制度視角考量,近些年市場監管日臻完善,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愿望迫切。從企業層面來說,部分公司加速蝶變,產業龍頭地位持續夯實。從二級市場角度來看,業績增長推動了股價上漲,這導致這些公司與同市值規模的公司相比,開始出現股本較小、每手股票購買成本偏高的現象,制約了股票的流動性。
據記者采訪,市場人士認為,高價績優股公司“高送轉”空間一直較大。送轉作為正常的資本運作手段,是企業大股東鞏固控制權以及擴大股本規模的一種有效途徑。
尤其對于業績持續增長的產業龍頭來說,市場對于資本運作創新性和包容度也更大一些。畢竟,部分產業龍頭希望通過送紅股和資本公積金轉增股本等方式,降低公司股票投資門檻;優化股本結構、保持股本擴張與業績增長的適應和平衡,也是企業的理性選擇。
不過硬幣存在另一面。高送轉的本質,是對股東權益的內部調整,與公司經營和盈利能力無直接關聯,市場應理性對待。同時,對于一些企業而言,依然應該警醒股本擴張所帶來的“面值退市”壓力。例如,此前海潤光伏等公司因為超高比例送轉和運營壓力等因素走向退市之路便是前車之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