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醫藥行業基金正以“貼臉”的方式看好醫藥賽道。
券商中國記者注意到,多只進入全市場業績前列的非醫藥基金,所持有的醫藥股總倉位已高于許多醫藥行業基金。截至今年一季度末,醫藥股已成為公募第二大重倉行業,這在很大程度上由非醫藥基金的加倉醫藥行為導致。
許多非醫藥基金打破行業均衡策略,以超配甚至比醫藥基金還“醫藥”的極致策略實現業績爆發。對于許多非醫藥基金經理而言,要獲得好看的業績或避免排名跑輸,只有盡可能在行業倉位風格上靠近醫藥基金。
行業倉位風格更純,非醫藥基金勝出有絕招
基金合同上定義為全市場產品的非醫藥基金,正變得比醫藥基金還“醫藥”。
隨著匯添富香港優勢精選、諾安精選價值、工銀新經濟、嘉實互融等一批非醫藥基金的業績爆發,覆蓋更高的醫藥倉位正成為今年基金業績比拼的核心策略,這成為非醫藥基金追趕甚至戰勝醫藥基金的關鍵。
券商中國記者注意到,匯添富香港優勢精選基金今年以來的收益率已接近64%,已暫列今年全市場基金業績第一。諾安精選價值、嘉實互融、工銀新經濟基金今年以來的收益率分別達到44%、36%、35%,均位列全市場業績前列。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基金產品均非基金合同意義上的醫藥行業基金,但是他們的核心打法卻是把自己變成比醫藥基金更具醫藥風格。
根據披露的公募基金第一季度報告,匯添富香港優勢精選基金的前十大重倉股均為醫藥股,而這只非醫藥基金產品所持有的全部醫藥賽道股票的總倉位達到86.34%;排名業績前列的工銀新經濟基金截至今年3月末的醫藥總倉位則達到88.40%,從醫藥基金的倉位屬性而言,這一數據已經遠高于許多專門性的醫藥行業基金。
以南方港股醫藥行業基金為例,該基金為基金合同定義上的專門性的醫藥行業基金產品,南方港股醫藥行業基金截至今年3月末持有的醫藥股票倉位占比為76.9%,這一數據顯著低于匯添富香港優勢精選基金的86.34%,以及工銀新經濟基金的88.40%。
此外,雖然因A股基金產品在行業倉位分類上的特點,諾安精選價值基金未披露產品的全部醫藥行業總倉位比例,但該基金前十大重倉股中有9只為醫藥股,且其披露持有的港股倉位截至今年3月末為43.87%,該倉位全部為醫藥倉位。與之對比的,同樣為A股基金產品的華安醫藥生物基金為專門性的醫藥行業基金,其披露所覆蓋的港股行業包括非醫藥賽道,持有的港股醫藥倉位約為34%,這種對比顯示出諾安精選價值基金在行業風格上,已比許多醫藥行業基金還要“正宗”,這種微妙的差別使得諾安精選價值基金在收益率上變得更具彈性。
超配醫藥股,均衡基金打法“不均衡”
醫藥行業已成為今年基金最賺錢的賽道,這正得益于大量非醫藥基金的兇猛買入,尤其是當行業均衡策略在基金業績排名上效果不堪之際。
研究報告顯示,2025年基金一季報中披露配置權重最高的兩個行業為電子、醫藥行業,配置的權重分別為18.93%、10.69%。其中,來自非醫藥基金對醫藥股的重倉占比顯著抬升,非醫藥基金大量進入醫藥賽道成為拉動醫藥行情的關鍵力量。
管理全市場類產品的基金經理已經意識到,若無相當分量的醫藥行業倉位,在基金業績排名上被醫藥基金大幅度甩開的可能性將大大增加,尤其是在最近五年的公募基金業績排名上,以均衡為特點的全市場基金產品若完全采用均衡打法,則可能面臨較大的業績排名壓力,而同期的行業主題基金產品一直處于業績主導地位。
以華南地區一位明星基金經理管理的兩只全市場均衡主題基金產品為例,其中一只基金產品在截至2025年3月末的持倉策略中已開始高度關注醫藥賽道的趨勢變化,并首次將前三大重倉股全部配置為醫藥股,且僅這三只醫藥股的倉位占比就達到21%。這種單邊傾斜的獨寵式打法,使得上述基金產品的業績顯著高于他管理的另一只均衡風格基金產品,而同期另一只同類產品則采取真正的全市場均衡打法,在前十大重倉股中配置的醫藥股數量僅為1只,且倉位只有6.55%,最終導致同一位基金經理管理的兩只同類基金產品出現較大的業績懸殊,兩者產品在醫藥倉位上的差異導致業績差距超12個百分點。
這種同一位基金經理在兩只基金產品上的醫藥倉位差距,導致基金業績“同人不同命”的情況極為普遍。亦有基金經理在管理的多只基金產品時,既有其中一只基金產品在前十大重倉股中全部配置為醫藥股的情形,也同時保存另一只基金產品高度均衡的策略,從而導致同一位基金經理管理的兩只產品的業績差距達到近20個百分點,這顯示出在醫藥股行情單邊強勢的背景下,均衡打法戰勝醫藥基金的難度可想而知,哪怕來自同一位基金經理。
打開估值天花板,基金經理看好創新藥海外授權
醫藥股的強勁行情來自于技術創新帶來的增長驅動,隨著中國創新藥在海外的商務授權收入不斷落地兌現,打開估值天花板的醫藥股在基金經理眼中已具有全球競爭力。
平安醫療健康混合基金經理周思聰表示,創新藥目前處于國內醫保市場、海外出海市場的雙重提振周期,2025年創新藥企業正陸續盈利,未來三年有望開啟大級別的投資行情,尤其創新藥出海授權商業化具備較強韌性,中國藥企對外授權是早期研發階段,中國企業為全球創新藥提供新選項和可能,可以極大提高新藥研發效率,時間成本和數據優勢是這一階段核心。由于工程師紅利,在新藥早期研發環節,中國生物醫藥企業的效率大幅領先海外藥企。國際巨頭藥企在花費幾億至幾十億美元引入中國創新藥后,往往可以收獲每年幾十億甚至幾百億美元的銷售收入,商業利潤極其豐厚。
易方達醫藥生物基金經理楊楨霄認為,中國醫藥行業的競爭力在持續提升,全球大藥企持續從國內公司引進創新藥品種,并且從腫瘤領域擴散到代謝、自免等各種疾病領域,反映出中國醫藥行業在全球的影響力在持續加強。同時,國家自上而下鼓勵醫藥創新發展,北京、上海、深圳等地陸續出臺支持醫藥創新的政策,國內創新藥相關公司的收入在持續兌現,整個醫藥行業競爭力的提升開始逐步得到市場認可。
長城醫藥產業精選基金經理梁福睿強調,醫藥股的行情也來自科技自信背景下帶動強科技屬性個股估值重塑,其中創新藥的板塊持續性最為明顯,具有獨家創新產品和創新平臺的優勢特點,將能讓許多醫藥企業突破天花板,當前創新藥個股的海外研發合作進展變化及報表改善均迎來奇點時刻,同時創新藥政策端的確定性明顯高于非創新藥領域,核心配置關注兩個方向,一是有顛覆性創新研發,有望形成海外重磅商務授權的個股;二是創新藥產品已經進入商業化放量,帶來報表端逐季度快速改善的個股。
責編:王璐璐排版:劉珺宇
校對:冉燕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