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中國機器人的產業盛會,成為許多外國觀眾的拍照“打卡點”。
4月25日,在深圳舉辦的機器人全產業鏈接會上,時常能看到這樣的景象:幾名外國觀眾圍著一臺中國人形機器人拍照、錄視頻,而人形機器人則向他們友好地打招呼甚至鞠躬致謝。
外國參展團在拍攝中國機器人產品
在展會現場,證券時報記者通過一位經常駐足在各大機器人展位前拍照的外國觀眾,聯系到了其背后組織起此次海外參展團的德國機械設備制造商協會(以下簡稱“VDMA”)相關負責人。該負責人表示,目前在海外形成共識的是,中國機器人產業“反應速度和迭代速度特別快”,中國機器人企業的戰斗力“讓人驚嘆”。
“我們這個參展團就是VDMA組織的,所以德國人居多,其中也有法國人、德裔華人以及泰國人。團隊里面有科研機構的人,也有歐洲公司生產部門和研發部門的工作者。”VDMA參展團負責人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
據了解,VDMA是德國乃至歐洲最大的工業協會,也是德國制造業的代表性組織,它由35個不同行業的協會組成,會員企業數量超過了3600家。VDMA參展團負責人表示,這次參展團的許多團員本身從事的就是機器人方向,是抱著尋找產業鏈商機、進行跨國資源整合等目的參展,整體大家對這次展會的反饋是“非常積極”的。
外國參展團在拍攝中國機器人產品
德國是全球制造業的核心國家之一,在德國最大的工業協會眼中,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有怎樣的特點和競爭力?VDMA參展團負責人表示:“目前達成普遍共識的是,中國在機器人產業的反應速度特別快、迭代速度特別快。一些德國人可能要花半年到一年時間去做的事,在中國可能最快一兩周就能做好。”
優必選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用一周時間完成海外企業半年的迭代”這個說法可能比較夸張,但中國機器人企業響應客戶需求、進行技術創新的速度的確在全球范圍內排在前列。
在機器人賽道,這種形成海內外共識的“中國速度”究竟從何而來?樂聚機器人工作人員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主要得益于中國產業鏈配套的完善,機器人產品的創新迭代不僅僅是整機廠的事,更需要上游零部件等環節配合。
“中國長三角和珠三角的機器人產業鏈非常完善,在全球范圍內都很難找到能與之相比的地區。在長三角和珠三角,我們需要的任何一個硬件設施和配套,在半個小時之內就能送到我們的工廠。”樂聚機器人工作人員表示。
“極致的迭代速度和極致的成本追求,讓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特別快,我們很多團員都非常驚嘆于中國公司的戰斗力。”VDMA參展團負責人表示。
什么是外國人眼中的“極致價格”?以宇樹科技為例,它在本次展會上展出的四足機器狗Go2產品起售價為9997元,而海外公司波士頓動力類似的四足機器狗Spot售價約7.5萬美元(約合人民幣54.6萬元),足足是Go2的50倍以上。
為何能夠形成這樣的價格優勢?宇樹科技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我們的機器狗產品是已經形成商業化量產的,通過量產降低成本。并且我們有自己的工廠,把零部件等成本壓到了最低。”
薩摩耶云科技集團首席經濟學家鄭磊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中國是全球制造業大國,擁有完善的工業體系和高效的供應鏈。機器人生產的原材料、零部件大多可以在中國本地采購,降低了運輸成本。例如全球約80%的電池由中國公司供應,生產成本比北美和歐洲低了三分之一左右。
“中國在一些關鍵原材料領域占據了主導地位,如機器人制造離不開永磁體,而永磁體所需的稀土元素中國占據了90%的市場份額。中國機器人企業能夠以更低的成本獲取高質量的原材料,從而降低生產成本。”鄭磊表示。
盡管中國機器人產業“戰斗力”超群,但仍存在難以攻入高端市場等問題。VDMA參展團負責人表示:“中國機器人企業做的基本都是中低端市場,高端市場仍以德國、日本、美國的企業為主。”
外國參展團在了解中國機器人產品
鄭磊表示,在高端工業機器人市場,國際巨頭如ABB、發那科(Fanuc)、安川電機(Yaskawa)等憑借其技術優勢和品牌影響力,占據主要份額。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員王鵬表示,中國機器人難以攻入高端市場問題的根源在于:高端機器人技術門檻高,中國在核心技術與關鍵零部件上起步晚,技術積累不足,部分技術受制于人。同時,中國企業品牌建設滯后,國際知名度與美譽度有待提升,難以獲得高端客戶信任。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榮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當前中國機器人集中于中低端市場,這樣的格局不僅源于技術積累的短板,如高端減速器依賴進口,也受市場策略選擇的影響:企業為快速占領市場,多聚焦性價比主導的中低端領域,而高端研發需長期投入,見效較慢。”
不過,這種“中國企業主攻中低端”的競爭格局,主要體現在工業機器人等領域,隨著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這一格局正發生改變。參加展會的中國人形機器人企業普遍向記者表示,中國人形機器人產品在全球低中高端市場均有競爭優勢。
而在近期美國發動的關稅戰背景之下,中國機器人產品走向全球的步伐也有所變化。北京市京師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律師盧鼎亮認為,從長期趨勢而言,全球制造業自動化需求將持續旺盛,東南亞、中東、拉美等新興市場或成為新增長極。
責編:萬健祎
校對:彭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