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查顯示,近日,“湖南文和友小龍蝦有限公司”發生工商變更,聯合創始人翁東華卸任董事,原法人蘇俊娜同步退出,新法人趙斌躍接任。
(圖源:天眼查)
這或許與翁東華在美國網紅甲亢哥中國行直播中捅出的婁子有關。
此前,在甲亢哥中國行長沙站直播中,文和友聯合創始人翁東華不斷搶鏡頭,并大聲向一路陪同甲亢哥的鹵鵝哥喊話,其不當的舉動和言論立刻引發彈幕刷屏,直播結束后文和友店鋪各平臺的評論區也被差評淹沒。
企業創始人為宣傳企業而將自己暴露在流量中,卻又因為自身不當行為引發消費者抵制,進而牽連公司整體形象,這是一次典型的“領導者個人影響企業形象”負面案例。而對于已經陷入經營不佳困境的文和友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與創始人切割
關于文和友的負面輿論,已經在網絡上發酵了十幾天,并且越鬧越大。
故事要從4月7日網紅甲亢哥到達湖南長沙講起。在此之前,甲亢哥已經去過了上海、北京、鄭州、成都、重慶、香港、深圳7座城市,這7場直播均在海外收獲超高播放量,向全球觀眾展示了中國城市景觀和風土人情,引發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
直播鏡頭所到之處,出鏡企業紛紛使出渾身解數展示拳頭產品,并為所在的城市進行宣傳,希望能借甲亢哥取得更廣泛的全球知名度。可到了長沙站,直播口碑卻出乎意料地因文和友一系列操作而翻車。
作為從長沙走出的知名餐飲品牌,文和友作為長沙站招待甲亢哥的東道主,創始人之一翁東華基本全程作陪。或許是因為沒有把握住直播節奏,翁東華在甲亢哥講話時多次打斷他,并頻頻走到鏡頭前搶鏡。而讓緊張氛圍達到高潮的時刻是,翁東華為坐到甲亢哥身邊的座位,疑似對在旁邊陪同的鹵鵝哥林江出言不遜,稱“你可以起來,我要介紹一下,不然我明天就去重慶。”此言一出,彈幕罵聲一片。
鹵鵝哥本名林江,此前為宣傳重慶榮昌美食鹵鵝連追甲亢哥五城“投喂”,與甲亢哥及其身邊工作人員關系親密,備受網友喜愛。因其帶動了榮昌鹵鵝成為爆款美食,榮昌區政府后來授予林江“榮昌鹵鵝首席推介官”和“榮昌美食全球推介使”獎杯和證書。
據媒體報道,文和友客服稱,已接到多個涉嫌人身攻擊的電話。在線上平臺上,負面評價也如潮水般涌來,比如大眾點評長沙文和友海信廣場店新增大量0.5分評價,頁面出現了“該商戶新增部分與體驗無關的評價”提示。
(圖源:大眾點評)
而面對爭議行為,文和友聯合創始人之一楊干軍向媒體表示,“不需要(回應),謝謝。”如此高傲的回應,更是讓文和友的口碑再次下跌。
面對持續發酵的輿情,為切割負面形象,文和友緊急止損。4月22日,作為文和友聯合創始人之一的翁東華卸任“湖南文和友小龍蝦有限公司”董事。目前,翁東華與文和友在股權穿透層面的關聯,只剩下他本人所持有的“湖南文和友文化產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5%股權。
成也流量,敗也流量
事實上,早期的文和友正是靠流量起家的。2011年,文和友還只是長沙坡子街邊的一家小炸串攤。直到2013年,文和友登上了湖南衛視綜藝節目《天天向上》,節目播出后,文和友電話被訂座顧客打爆,一下子在長沙“人盡皆知”,這讓文和友嘗到了流量的甜頭。
此后,靠著加強“懷舊風”“在地化”場景營銷,品牌迅速成長。2014年,文和友老長沙龍蝦館第二家分店開業,單店年營收突破2000萬元;2017年,文和友旗下品牌門店總數超過50家,年營收突破3億元,還打出了“餐飲界迪士尼”的名號。可以說,早期的文和友正是靠流量生意起家,締造了一個商業神話。
但文和友卻始終難以走出長沙。2025年2月,投資成本高達2億元的廣州文和友因租約到期閉店,在大眾點評等平臺上“廣州文和友”也已經“查無此友”。同一時期,深圳文和友商戶數量從60家銳減至20多家,多家老字號飯店相繼撤出,內部大量店鋪處于空置狀態。不少廣、深本地消費者對“廣東版文和友”的評價是“不倫不類”“口味與廣東完全不搭”。
這背后,或許是因為一直依賴情懷營銷路線的文和友,無法把握住長沙以外消費者的喜好,而“填鴨式”加入的老廣文化無法獲得本地人認可。再加上,做“二房東”的文和友收入實在單一,主要來源于和攤位經營者的分成,其在商業模式上并無核心競爭壁壘。
如此看來,創始人之所以在鏡頭前如此賣力表現,可能是因為文和友的生意正需要一把大的翻盤。
把視線拉遠,文和友的馬失前蹄,反映出了當下很多企業正在面臨的共性問題——當企業老板與企業聲譽高度綁定,那么老板的個人行為,將極大地影響到企業整體形象。此前,百度前副總裁璩靜、巴奴火鍋創始人杜中兵等高管都曾在打造個人IP的過程中被流量反噬。
無論如何,文和友的負面輿情事件再次為這種情況敲響了警鐘。老板們愿意站出來與消費者直接互動,本是好事,但過度地暴露在網絡空間中,一言一行都會被放大,尤其是對于沒有接受過“流量培訓”的企業家而言,流量飯雖然好吃,但也要把握好尺度,不能盲目追求,不然只會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