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前首席執行官(CEO)基辛格(Pat Gelsinger)日前表示,蘋果公司不可能一夜之間就可以在美國生產iPhone。
“蘋果不可能在一夜之間就如同打開一個開關一樣,開始在美國生產iPhone以安撫特朗普政府。”基辛格說,此外,轉移供應鏈將使消費者付出代價。
美國投行韋德布什明星分析師艾夫斯(Dan Ives)稱,蘋果供應鏈的核心仍然在亞洲,絕大多數iPhone、超過50%的Mac產品和75%~80%的iPad都在中國生產。
“供應鏈不會因要求回歸”
基辛格說,轉移供應鏈需要成本,且需要幾十年的時間才能沉淀,而且“不會因為要求就回歸”。他解釋道,一個公司必須先開始在某個地方建設廠房,隨后在其附近建立塑膠企業,然后是電阻器企業、顯示器企業,“因此,供應鏈的其他要素開始聚集在供應鏈核心要素周圍,逐漸形成一條鞭狀科技聚落,從而沉淀到這些地方。這種沉淀需要幾十年的時間,不可能一夜之間就一蹴而就。”
“即便你說,我們快點動工,把設備搬過來馬上開始生產,這也要幾十年才能發生。”基辛格說,“這就是我為什么認為,我們現在需要政策支持,因為首席執行官們需要做出的是影響未來幾十年的決策,這也就是為什么不能讓關稅政策來回反復變來變去,我們需要明確的政策目標,和正確的財政激勵措施。”
他表示,供應鏈的回歸是因為“你創造了經濟激勵、資本和能力來推動它們回歸。”
今年2月,蘋果承諾在美國投資5000億美元,主要用于在休斯敦新建一家生產廠,包括在得克薩斯州開設新的人工智能服務器工廠,以及在亞利桑那州的新工廠小規模生產芯片。
蘋果公司首席執行官庫克(Tim Cook)在2015年的一次采訪中表示,美國的技術差距使得蘋果很難在美國生產產品。
不過,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近期被問及庫克之前的言論時說:“聽著,你不需要機械工程博士來組裝iPhone。所以我不清楚庫克為什么說這里沒有技術。”
特朗普政府出臺關稅政策的借口之一,即為促進制造業回流美國。美國商務部長霍華德·盧特尼克也在近期發表了歡迎iPhone回到美國的言論。
日本國立政策研究大學院大學經濟學教授邢予青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特朗普及其內閣成員低估了當今工業化大潮下制造業的復雜性,對價值鏈缺乏了解,盧特尼克在一次采訪中曾描述他心中制造業回歸美國的景象,上百萬美國人拿著小螺絲刀在組裝iPhone,“第一,以美國現在的失業率而言,美國不存在這種勞動儲備;第二,美國工人的工資水平也不支持這種設想”。
“這場關稅戰正在重創美國科技”
基辛格警告稱,蘋果可能面臨一個關鍵問題,即如何恢復制造能力以抵抗特朗普的關稅。
盧特尼克表示,智能手機、電腦和其他電子產品雖不受所謂“對等關稅”的限制,但會被涵蓋在半導體關稅中。
艾夫斯在發給第一財經的最新分析中稱:“大約三周前,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玫瑰園草坪上公布了那張令人費解的關稅表,當時我們最大的擔憂就是不確定性、混亂以及對美國及全球經濟,尤其是美國科技產業的損害。”
艾夫斯稱:“我們認為,這場關稅/貿易戰正在重創美國科技。”
“退一步來看,盡管美國經濟和各種規模的企業都在應對這場關稅戰中前所未有的巨大不確定性,但美國科技行業尤其在這場五級風暴中處于風口浪尖,因為過去幾周,供應鏈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分析稱,“蘋果今年9月還會發布iPhone 17嗎?特斯拉將如何推出其低成本車型?這種前所未有的不確定性將如何影響美國的人工智能(AI)部署和整體資本支出計劃?諸多問題……目前尚無答案。”
“這印證了我們的觀點,白宮這場高風險的‘撲克牌’游戲需要盡快達成貿易協議。否則,這種經濟不確定性將帶來更多沖擊,因為企業、高管和貿易伙伴需要了解游戲規則。”艾夫斯分析稱,“我們正進入一個財報季,我們預計財報業績將非常有限,甚至沒有業績指引,因為在這個經濟‘暮光區’,沒有哪家公司了解游戲規則。美國科技行業的聲音很響亮,盡管白宮內部最初強烈反對豁免,但華盛頓最終承認了現實情況,給予了1-2個月的緩沖期,直到232調查公布。這只是權宜之計,因為這場關稅戰需要取得進展,因為這場戰爭拖得越久,美國科技行業就會倒退一步。”
“這場自找麻煩的關稅和貿易戰造成了供應鏈的混亂,阻礙了英偉達和蘋果等美國科技巨頭的發展。”他總結道。
蘋果公司股價今年迄今已下跌22%。
艾夫斯在此前的計算中曾稱,將蘋果哪怕10%的供應鏈從亞洲轉移到美國都需要3年時間和300億美元,而且這一過程也不會太順利。美國沒法生產出1000美元的手機,如果消費者想要一部3500美元的iPhone,那確實可以在美國生產。
根據邢予青的計算,盡管蘋果這幾年不斷向越南和印度轉移產能,但90%的蘋果產品依然是在中國組裝。“印度的組裝廠產能建設了近十年了,目前年產也僅在1500萬部手機左右,即便蘋果產能調整,也找不到第三個地方了。”他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