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高金)與嘉信理財(Charles Schwab)聯合發布第三年度《中國居民金融素養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中國居民金融素養整體得分為71.8/100,相比去年的68. 7分繼續提升,這一結果可能源于高學歷人群占比較往年提高、低分群體補足基礎金融知識短板、居民金融風險防范意識提升等多重因素。
根據《報告》,投資類行為對金融素養的推動作用尤為突出,具有金融投資經驗的居民在各維度的金融素養指標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今年的《報告》新增對活躍證券投資者的調研。調研顯示,金融素養提升也有助于投資者踐行理性、健康的投資行為。例如,高金融素養人群總體持倉時間更長,高分樣本(金融素養問卷總得分排名前20%的受訪者)對同一標的持倉超過一年的比例為57%,而低分樣本(金融素養問卷總得分排名后20%的受訪者)僅為45%。在提升多元化配置、減少投機偏好方面,金融素養得分較高的受訪者表現也整體好于較低的群體。
“金融素養提升有助于更理性的金融實踐。對于金融參與高頻且復雜的證券投資群體而言,可以增加對投資紀律、風險收益平衡等知識的宣教、加強風險提示,從而幫助其規避過度投機的行為。”項目牽頭人、高金教授吳飛表示。
《報告》還顯示,金融素養較高的居民對養老準備的認知更充分,能夠有效通過商業年金、長期投資基金等多元化途徑進行養老儲備。比如,最高分組(80—100分)中64%的受訪者已開立個人養老金賬戶,41%購買了個人養老金產品,而最低分組(0—20分)中這兩項數據分別僅為12%和8%。
然而,與金融參與度和金融素養水平持續向上的趨勢相比,中國居民的長期財務規劃仍較為薄弱。在今年的調研中,僅半數受訪者表示擁有明確的長期規劃,占比較去年有所下降。從年齡細分來看,18歲以下和65歲以上群體的差距尤其明顯,即便處在養老準備黃金期的26—45歲受訪者,擁有長期財務規劃的比例也僅為55%。
夯實重點群體在財務規劃方面的金融素養對于應對老齡化挑戰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行業可以優先聚焦青壯年群體的財務規劃需求、提升其規劃意識,并逐步延伸至一老一少的短板群體。”嘉信理財(上海)總經理Thomas Pixley在發布會上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