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執中發布《中國私募股權市場出資人解讀報告2025》。該報告深入梳理2024年私募股權市場機構出資與投資布局,呈現一幅清晰的LP出資圖譜。
報告顯示,2024年私募股權市場多項關鍵數據呈現明顯變化。機構LP出資連續四年下滑,2024年出資1.27萬億元,僅為2020年的六成。國資性質資金在LP結構中占據主導地位,占比約88.8%,其中政府資金出資占比達52.5%。從地域來看,長三角地區出資最為活躍,合計占全國出資的35.8%,北京、浙江、江蘇、廣東出資均超千億元。
在基金備案與投融資方面,2024年新增備案基金規模為22780億元,同比下降22%,基金備案數量同比下降44%,基金管理人存量持續縮減。投融資數據也出現驟降,獲投公司數量同比下降39%,可估算投融資金額同比下降37%。產業結構調整持續推進,投資偏好A輪階段的初創期企業,“硬科技”成為熱門投資賽道,半導體、生物制藥及人工智能位列熱門細分賽道前三。
政府資金(含政府引導基金及地方國資)出資在近五年首次下滑,2024年出資跌至7000億元以下,出資金額同比下降21%。不過,政府引導基金出資在2024年同比增加44%,全年累計出資2299億元,省級引導基金出資最多,達1286億元。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省、市、區縣級引導基金出資格局較為均衡,但2024年省級引導基金出資就遠超其他類型,各地資金向省級統籌調配趨勢明顯。
從出資主體的地域分布來看,廣東、浙江引導基金出資穩定,安徽占比提升,北京因國家級引導基金落地較多,2024年出資占比最高。從資金投向來看,引導基金主要出資創業基金,占比超50%,充分發揮引導作用。
地方國資出資同樣在2024年出現近五年首次下降,累計出資4299億元,降幅為19%,規模下降35%。但早期基金數量逐步增加,2024年在整體出資基金數量下降的情況下,早期基金仍有181只,創業基金依舊是出資最多的基金類型。
從國資所處的地域來看,江蘇省地方國資出資居全國前列,2024年躍居第一,安徽攀升至第二,浙江占比穩步提升至14%,排名第三。東部沿海地區整體占比接近40%,主導地位穩固,中部安徽、湖北和西部重慶占比有所增長,江西、福建在2024年首次進入前十,北京地方國資出資占比持續下降。
上市公司LP方面,出資金額和出資筆數在2024年也出現下降,出資金額下降254億元,降幅達42%,出資筆數下降39%。出資的上市企業主要集中在電子信息、生產制造、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交通等行業,圍繞產業鏈布局的特征突出。
從地域分布看,呈現“南強北弱”格局,廣東省上市企業出資近兩年占比明顯增加,2024年出資筆數和金額均居首位,江蘇、浙江、上海穩定在前五,但江蘇上市企業出資占比下滑,浙江、上海相對穩定,北京占比降至5%。
央企方面,2024年向非關聯基金的出資降至五年來最低點。受國家政策限制,央企更多選擇自行設立并管理基金,2024年央企管理基金規模上漲31%,單只基金備案規模也有所上漲,早期基金占比從2020年的6%提升至2024年的17.9%。
金融機構中,AIC股權投資試點范圍擴大,截至2024年底,18個試點城市中有15個城市落地基金并完成備案,蘇州、杭州與五大AIC全面合作。五大AIC出資已覆蓋42個城市,截至2025年3月底實現試點城市全面覆蓋,北京和上海是落地基金最多的城市。
險資出資在2020—2024年呈波動態勢,2024年出資規模和筆數均為近五年最少,出資723億,同比下降46%。政策端鼓勵險資發揮長期資金屬性,拓寬了科技及大數據產業等投資領域。
校對:王錦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