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國內具備完整的供應鏈,但過去由于種種原因都沒有辦法再提高本土供應鏈比例,所以這是一個很好的‘轉危為機’的機會。”2025年4月17日,馬勒中國區總裁沈梁玉在接受采訪時對界面新聞表示。
過去兩周,特朗普領導的美國政府多次宣布對中國加征關稅。截止目前,美國方面稱中國面臨最高245%關稅。
在風云變幻的國際經貿大背景下,離世界最近的上海,或迎來關稅博弈與全球產業鏈調整的最大“風浪”。
盡管如此,一些在上海浦東的總部外資企業,卻宣布將在中國在上海進一步加大本土化布局、擴大投資,重構供應鏈體系,謀劃更長遠發展。
作為全球供應鏈“樞紐”之一的上海,僅浦東新區就集聚了大量的高新技術企業和研發機構,如張江高科技園區,涵蓋了生物醫藥、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領域,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
于此同時,汽車制造、電子信息、航空航天等產業發達,吸引了眾多國內外企業入駐,促進了供應鏈上下游企業的協同發展。
界面新聞從浦東新區商務委獲悉,浦東已集聚了175個國家(地區)的2.8萬家外資企業,全球500強企業有約350家在浦東投資項目。浦東開發開放35年來,這里不僅是外企青睞的投資首選地之一,也成為跨國公司全球供應鏈產業鏈布局的首選地之一。
馬勒集團是總部位于德國斯圖加特的汽車行業全球領先的開發伙伴和零部件供應商,至今已有 105 年的歷史,全世界每兩輛汽車中, 便有一輛裝配了馬勒的零部件。
自2004年遷入浦東以來,上海馬勒熱系統有限公司的銷售額從成立初期的2億元,快速增至如今的近 40 億元。
“貿易戰不是從前幾天才開始,我們早就開始本土化布局。”沈梁玉表示,此前公司的本地供應鏈比例已經達到近90%,但一些產品因為專利的原因,必須從國外進口,尤其是國際大品牌的車型,客戶要求必須從美國購買。
她透露,“目前的局勢下,這些客戶可能將放棄美國零部件,共同推進中國本土化采購。未來中國本土化的比例還將提升至95%。”
總部位于德國的佛瑞亞海拉是一家上市的國際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專注于高性能汽車照明和汽車電子產品。
位于上海的海拉電子是佛瑞亞海拉全球規模最大、產品種類最豐富和自動化水平最高的電子工廠,也是其亞太區汽車電子研發中心之一。
對于當前因關稅戰帶來的不確定性,佛瑞亞海拉中國區電子事業部執行副總裁兼集團電子事業部執行董事會成員白彬毅表示,公司正在進一步加快國產化,比如芯片的采購和應用,盡量采用國產芯片。“這項工作從去年已經開始做了,接下來會大力推進,加速這個過程。”
“事實上,國內的電子行業芯片行業也在快速成長。有很大一批芯片企業已經成長起來了,已經能夠讓我們認真地考慮用國產芯片來替代。”白彬毅說。
瑞士布克哈德壓縮機股份公司為世界上最大的往復式壓縮機制造商之一,2002年在上海成立的布克哈德壓縮機(上海)有限公司,是布克哈德壓縮機集團位于亞太區的總部。
該公司中國區總裁李思敏表示,未來將持續擴大在華工廠產能,優化在華業務布局,推動更多高端產品在中國的本土研發制造。“接下來,公司準備用2到3年的時間,實現超高壓壓縮機在中國研發,在中國生產制造。”
除了陸續準備提升本土化供應鏈比例,不少外資外企選擇在上海繼續加大本土化布局,堅定投資中國市場。
就在3天前,全球領先的化工企業巴斯夫,宣布在浦東投資約5億元人民幣,建設汽車零部件避震器擴建項目,為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提供降噪、減振與舒適性結合的汽車避震器產品解決方案。整個項目計劃新增4條汽車避震器生產線,2027年竣工投產后,產能將提升70%。
自1994年在浦東投資運營,巴斯夫已多次進行增資擴產,2012年,巴斯夫大中華區總部落戶浦東。
“中國新能源車發展迅猛,市場龐大,潛力巨大,真金白銀拿到訂單、切切實實業務發展、就是值得投資的地方。”巴斯夫副總裁、浦東基地總經理徐毅斌對界面新聞表示。
徐毅斌透露,從單一生產基地發展成為集創新研發、市場銷售、總部職能管理和生產為一體的綜合性生產基地。得益于與本地研發能力的整合,浦東基地將新工藝、新配方運用到新材料、新產品中,從而推動下游行業的蓬勃發展,其中包括了新能源汽車、電子產業、消費品等。
目前,巴斯夫上海浦東科技創新園就位于高橋鎮,正加速建設新材料研發核心區。
在業內,沒有一輛汽車叫巴斯夫,但幾乎每輛汽車都用到巴斯夫的相關產品。從看得見的車身涂料、摸得著的方向盤,到看不見、摸不著的尾氣催化劑,還有電動車核心電池包里的正極材料。
談及當下面臨的挑戰,徐毅斌透露,目前巴斯夫在浦東生產的產品,主要依賴國內供應鏈,部分產品來自全球進口。“我們目前來說還是比較樂觀地看待當下的市場情況,我們也在做一些調整,包括供應鏈的調整來繼續優化在本地的布局。”
除了巴斯夫,自2021年在浦東建立區域性總部后,過去4年間,路易達孚已在中國新建兩家工廠,上個月又官宣了一個新增的投資項目。
這家跨國農產品貿易與加工企業的業務網絡遍布全球,而北亞區目前在華擁有超過1000名員工,是公司全球貿易流的重要組成部分。
“今天這樣一個錯綜復雜的高度不確定性的世界中,企業要尋找確定性,才有利于我們制定長遠的發展計劃。”路易達孚集團北亞區首席執行官兼北亞區谷物油籽平臺總經理陳嘉淵表示,確定性就是中國的穩定市場。
他解釋說,中國是全球第二大商品消費市場和最大網絡零售市場,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而且還在不斷的消費升級。因此,中國市場的增長潛力是最大的確定性。
“中國在許多影響未來世界經濟發展的新領域正起到引領作用,例如能源轉型、綠色可持續、智能化發展、數字化轉型以及自動化等。”路易達孚集團北亞區首席執行官兼北亞區谷物油籽平臺總經理陳嘉淵透露,這些也是路易達孚未來在中國業務發展以及研發方面會重點關注的領域。
在上海持續打造長期、穩定、可預期的發展環境之外,陳嘉淵還特別提到了上海的政策支持給跨國公司發展帶來的確定性。
他介紹說,今年浦東政府工作報告里,還特別提到要發展離岸人民幣交易、跨境貿易結算,推動大宗商品跨境套保業務試點等。
最近,《上海市大宗商品貿易轉型提升三年行動方案》出臺,目標把上海打造成全球大宗商品貿易的重要樞紐。
方案中列出的許多重要措施,包括拓展商品品類、深化期現聯動、完善監管體系、提升數字化能力等,這些都讓陳嘉淵和業務團隊倍感振奮。
他說,“我們已經在中國扎根了50多年,我們對下一個50年依然充滿信心,非常期待上海在大宗商品貿易制度創新上率先探索突破,我們也會在浦東、在上海加速發展更多新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