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復旦大學全球供應鏈研究中心團隊在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政立院區發布了《中國對外商品貿易及供應鏈波動指數》報告。該指數基于大規模數據的量化分析,力求全面反映中國出口貿易與全球供應鏈的實時狀態,為市場主體提供及時的數據支持與趨勢判斷。
總體來看,該指數體系具有三方面的特點。一是多維性。指數通過貿易波動指數和供應波動指數的綜合分析,衡量我國外向型供應鏈的整體變動情況。二是科學性。引入變點分析方法,能夠識別由外部重大事件或系統性變化引發的結構性波動。三是靈活性。指數支持從國家維度以及不同粒度的商品類別開展分析,適應多樣化的監測和研判需求。
據悉,基于約1800萬條外貿數據,項目研究團隊構建了覆蓋9個主要貿易伙伴和22類重點商品的波動指數,并計算了相應的供應關系波動指標。9個主要貿易伙伴根據波動特征被劃分為“發展型伙伴”“動蕩型伙伴”和“平穩型伙伴”。
據復旦大學管理學院管理科學系教授、復旦大學全球供應鏈研究中心主任吳肖樂介紹,指數報告從多個維度呈現了我國對外供應鏈波動的結構特征。例如,第13類商品“石料、石膏、水泥等”在商品結構變點比例中排名第一,表明該類商品的對外貿易已出現較為明顯的結構性變化。進一步分析顯示,該類商品在歐盟、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等市場的波動幅度也相對較高,提示這些地區的貿易結構可能正在發生較大調整。相關部門可據此開展成因分析,進而加強預警、評估和調控。行業企業也可結合指數變化,更有針對性地調整營銷策略、生產節奏和海外布局等經營決策。
報告限于篇幅,目前暫時對22個HS編碼商品大類進行了分析。由于每個商品大類由若干兩位數HS章節構成,而每個章節又包含大量六位數HS編碼的細分品類(例如,2022—2024年我國第16類機電產品出口中包括84章和85章,共涉及830個細分品類),因此,在實際應用中,可根據需要利用對外供應鏈波動指數,對特定子行業或細分品類的波動情況進行實時監測。
吳肖樂指出,盡管報告主要聚焦于中國對外商品貿易的波動情況,但該指數體系也可根據需要拓展至其他國家為分析主體。例如,可以圍繞美國的對外供應鏈波動開展分析,輔助識別美國加征關稅后其貿易格局的變化趨勢。此外,海關與供應關系數據包含企業級別信息,亦可將企業作為分析單元,監測特定企業在不同產品或貿易對象下的供應鏈波動情況,進一步服務于更精細化的經營決策需求等。
“任何指數模型都無法完全捕捉復雜多變的現實世界。”吳肖樂表示,“我們希望通過持續的研究與迭代更新,不斷完善指數體系并推出系列專題報告,深入分析不同行業、區域與貿易伙伴的差異化表現,為用戶提供更有針對性的觀察與理解,使這一工具逐步成為連接中國與全球經濟互動的一扇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