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人形機器人相關產業熱度攀升,備受市場關注。日前,金沙江創投主管合伙人朱嘯虎“我們正批量退出人形機器人公司”的觀點引發行業熱議。此后,A股市場人形機器人概念板塊上演了一波“冷熱交替”行情——先是接連多日下跌,后又重啟上漲模式。筆者認為,此番爭議給創投圈、產業界以及資本市場帶來三點啟示。
其一,在人形機器人領域,由于投資理念、訴求、入場時間點等存在差異,創投機構離場、入場都是正常現象,不必過度放大個別機構觀點對行業的影響。
金沙江創投從人形機器人賽道離場,再度驗證了朱嘯虎的“買在分歧,賣在一致”投資策略。這也僅代表了個別風險投資機構短期套現的訴求,不必過度放大其對于行業的影響。反過來看,金沙江創投的退出,也意味著另有別的投資人接盤,人形機器人賽道并不會因此而缺少資本加持。
與此同時,經緯創投創始合伙人張穎等多位知名投資人也紛紛表態看好人形機器人賽道,認為該產業前景廣闊,未來將誕生大公司。事實上,這也符合大部分投資機構的判斷,無論是從一級市場人形機器人融資熱潮涌動中,還是從二級市場人形機器人概念股股價“水漲船高”中,都能看出這些機構投資理念的趨同,感受到人形機器人賽道的“熱辣滾燙”。
此外,除了風險投資機構外,產業投資基金、政府引導基金等耐心資本也在加速涌入人形機器人賽道,為相關企業在資金投入、技術研發、產品迭代等方面提供支持,推動行業商業化進程。這種多元化的資本結構,也再次印證了行業價值的判斷并非單一維度的考量。
其二,人形機器人產業處于市場驗證階段,商業化落地仍需技術積累與時間沉淀,不能以短期落地能力來否定長期發展潛力。
金沙江創投退出人形機器人賽道的一大原因,在于后者商業化路徑不清晰。不可否認的是,和其他顛覆性技術領域一樣,人形機器人產業早期也面臨著成本高企、場景適配不足等問題,距離大規模商業化落地仍有很長的距離,但這也并非無法解決。隨著技術迭代、規模化量產、社會需求釋放,人形機器人的商業化路徑也將更加清晰,長期價值可期。實踐中,優必選等企業的人形機器人已在汽車制造、物流裝配等領域應用,并取得了一定效果,工業場景的需求已初步顯現。未來,人形機器人也有望拓展至醫療、教育、養老等場景,進一步迎合人們對于高品質生活的期待。
更為重要的是,作為制造業大國,我國產業配套齊全,技術研發實力強,應用場景廣,市場空間大,具備人形機器人商業化落地的產業基礎。同時,從中央到地方,紛紛出臺政策支持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比如,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大力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手機和電腦、智能機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終端以及智能制造裝備”。
其三,對于各方聲音,投資者也需理性判斷。
當前,資本市場參與者眾多、立場不一、觀點各異,只有包容多元化的觀點,才能讓各市場主體接觸到更加客觀、準確、全面的信息,更加理性地看待市場變化,避免被盲目情緒所裹挾,這也有利于市場穩定。同時,當市場各方觀點得到充分表達和尊重時,市場價格也將更加準確地反映企業價值、產業前景,人形機器人概念板塊的“先跌后漲”行情也印證了這一點,市場價值的回歸并不被單一情緒所左右。
另外,蘋果、谷歌、特斯拉等世界科技巨頭的脫穎而出,背后都離不開創投機構的托舉。這些獨具慧眼的耐心資本,沒有被短期利益左右,而是堅持長期主義,陪伴企業成長,不僅助力企業改變行業格局,也在長期投資中獲取了豐厚回報。這既是創投機構挖掘潛力、創造價值的寫照,也詮釋了長期資本在科技創新領域的獨特魅力。
總之,對于人形機器人等前沿賽道,我們不妨多一些耐心、少一些急躁,把眼光放長遠,把結果交給時間。畢竟,真正改變世界的科技創新往往誕生于理想主義者的長期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