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博基金的股東又增資了。
3月18日,聯博基金公告聯博香港有限公司將注冊資本3億元增至5億元。這也是繼2024年5月增資后,該股東又一次增資行為。
外商獨資公募股東方頻繁增資在近年屢見不鮮,除了擬增強競爭力外,對中國資產投資價值也十分看好。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基金公司股東增資目前普遍集中在中小型基金公司。這些公司在管規模小,產品線有待進一步完善。雖然資本的擴充有助于提升經營能力,但也有分析指出,長期依賴股東增資并非可持續發展之道,優化產品結構、提升投研和服務質量才是關鍵。
為何如此重視中國市場?
3月18日,聯博基金發布公告稱,公司股東聯博香港有限公司增資聯博基金注冊資本,由3億元人民幣增加至5億元人民幣。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聯博香港有限公司在2024年已經實施過增資。2024年5月28日,公司發布公告稱,該股東增資1億元,聯博基金注冊資本由2億元增至3億元。
聯博香港有限公司是目前聯博基金的全資股東,最新的增資實施后,股東持股比例不變。當然,從過去發展的情況來看,聯博基金的在管產品數量依然較少。
Wind(萬得)統計顯示,該公司旗下目前僅有偏股混合型基金聯博智選A、聯博智選C。截至2024年底,基金總規模合計為1.60億元,也是該公司目前的合計管理規模,在國內所有公募基金管理機構的資產凈值規模排名靠后。
不過,作為外商獨資公募,近些年對A股市場的關注度不斷提高。一方面,這些基金公司的產品線日漸豐富,產品的業績表現也相對不錯;另一方面,隨著資本實力的增強,公司的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也有所提升。
事實上,外商獨資公募的股東增資并不鮮見。德國資管巨頭安聯投資旗下的安聯基金于2024年12月3日完成增資,注冊資本從3億元增至6億元;同年12月17日,美國資管巨頭路博邁集團旗下路博邁基金注冊資本從4.2億元增至5.5億元。
為何這些機構如此重視中國市場?聯博基金發布的研報顯示,2024年四季度開始,就已經重視全球資金回補中國資本市場的潛力。外資對中國股票的倉位處于近年低位,過度擁擠的風險不高,中國貨幣環境則相對寬松,且繼續出臺刺激政策的可能性較高,從資金大量流入中國股票型基金來看,或許全球資金的挪移已經開始了。
多家公募基金股東增資
除了外商獨資公募股東頻頻有增資動作外,2025年以來,還有蘇新基金、紅土創新基金等公募機構股東實施增資。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2025年1月,湘財基金單一股東湘財證券將其注冊資本由3億元增至3.5億元;紅土創新基金也在1月發生增資,單一股東深圳市創新投資集團向公司增加注冊資本金1.5億元,增資后注冊資本為5.5億元。
3月11日,弘毅遠方基金股東弘毅投資(北京)有限公司向公司增加出資3000萬元,增資后注冊資本由3.5億元增加至3.8億元;3月10日,蘇州銀行審議通過對蘇新基金增資1.5億元,增資后注冊資本從1.5億元提升至3億元。
不過,從這些被增資的基金公司來看,管理規模都相對較小。Wind統計顯示,2025年以來實施股東增資的公募機構中,紅土創新基金的管理規模相對較大,截至2024年底,其全部基金資產凈值合計為251.65億元;其他公司方面,蘇新基金全部基金資產凈值合計為72.92億元,湘財基金為45.39億元,弘毅遠方基金為5.83億元。
不難發現,中小型基金公司是目前股東增資的主要群體。雖然增資后資本實力有所增強,但資管規模提升仍不明顯。從企業盈利角度看,缺乏規模和業績的雙重加持,實現長期穩定的經營業績仍然比較艱辛。
有分析指出,增資可以幫助它們緩解財務壓力、提升抗風險能力,并為業務拓展提供支持。然而,長期依賴股東增資并非可持續發展之道,基金公司仍需通過優化產品結構、提升投研能力和服務質量來增強自身的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