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晨凱 制圖
◎記者 趙明超
指數基金的蓬勃發展,已經影響到基金銷售渠道。
近日,基金銷售機構公募基金銷售保有規模前100名榜單披露,指數基金已然成為機構保有規模競爭的“勝負手”。從最新發展態勢看,銀行的絕對領先地位開始遭遇挑戰,券商渠道強勢崛起。在業內人士看來,隨著基金銷售生態的變化,財富管理機構的轉型已迫在眉睫,“以客戶為中心”的買方投顧模式正站在行業“變革前夜”,等待在舞臺中央起舞。
三足鼎立格局再平衡
近日,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公布了2024年下半年基金銷售機構公募基金銷售保有規模百強名單。截至2024年底,前100名基金銷售機構的非貨基金保有規模合計為9.54萬億元,其中權益類基金保有規模為4.85萬億元。
非貨基金保有規模的大幅增長,主要來自債券型基金和股票型指數基金。截至2024年底,前100名基金銷售機構的股票型指數基金保有規模為1.7萬億元,其中下半年規模增長3436億元。
由于投資者偏好的變化,銀行、券商與獨立基金銷售機構“三足鼎立”的格局悄然生變,銀行絕對領先的位置遇到挑戰,券商渠道則強勢崛起。
據興業證券經濟與金融研究院測算,截至2024年底,在前100名基金銷售機構中,銀行上榜23家,較2024年6月底減少2家。權益類基金保有規模減少3.7%至2.03萬億元,對應市占率較2024年6月底下降6.23個百分點。銀行與券商和三方代銷機構的保有規模差距進一步縮小。
此外,前百強榜單中,券商上榜56家,環比增加3家,權益類基金保有規模環比增長12.5%至1.32萬億元,主要來自ETF獨特優勢帶來指數基金保有規模高增。其中,中信證券、華泰證券股票型指數基金保有規模均已超千億元。此外,獨立基金銷售機構上榜21家,環比減少1家,權益類基金保有規模環比增加4.6%至1.5萬億元,這主要是螞蟻基金貢獻的增量。
銀行全面發力指數基金
面對領先地位遭遇挑戰的情況,銀行渠道已快速轉向,全面發力指數基金。興業證券經濟與金融研究院數據顯示,去年下半年,從股票型指數基金保有規模的增速看,銀行渠道增速最高。與2024年6月底相比,截至2024年底,銀行股票型指數基金保有規模環比增長43.9%至1923億元,這可能是銀行渠道發力ETF場外聯接基金的緣故。
具體來看,招商銀行、工商銀行的股票型指數基金保有規模增長均超百億元。截至去年底,招商銀行的股票型指數基金保有規模為582億元,較2024年6月底的419億元增長近40%。
根據此前發布的《上交所ETF行業發展報告2025》,銀行、互聯網等渠道投資者對ETF接受度不斷提升,其主要通過ETF聯接基金參與。從ETF聯接基金產品發行來看,2024年新發產品數量增長八成、規模增長4倍,均創歷史新高。
在業內人士看來,銀行的股票型指數基金保有規模實現快速增長,凸顯銀行的全面發力,借助龐大的客群基礎,可以實現快速增長。從最新情況來看,3月17日,多只科創綜指ETF聯接基金齊發,銀行是十分重要的渠道。
向投顧轉型迫在眉睫
中金公司分析師張帥帥表示,此次基金銷售機構保有規模數據變化,反映出被動產品發展是大勢所趨,從客戶需求與留存角度出發,布局被動產品是頭部財富管理機構的必選項,而被動產品的費率較為低廉。此外,基金降費政策完全出臺之后,財富管理機構從基金產品上獲取的收入,包括申購費、認購費、贖回費、尾傭、銷售服務費等均大幅縮水。
在業內人士看來,隨著基金銷售生態的變化,財富管理機構從產品端收費的空間進一步收縮,財富管理機構未來的商業模式將隨之發生變化。
“未來財富管理機構需要持續培養投研投顧能力,提升隊伍專業性,更好地滿足客戶多樣化的需求,推動財富管理行業的多元商業模式形成。與此同時,加大科技及數字化能力建設也將提高效率、減少成本。”張帥帥說。
在盈米基金CEO肖雯看來,公募基金行業的費率改革,讓財富管理機構轉型的迫切性凸顯。目前,真正意義上的投顧業務還處于起步階段,現在初顯黎明前的曙光,前景值得期待。